共享单车将在2017年爆发,但仍存在这三个行业隐忧

2017年共享单车将迎来大爆发,但必须重点关注产品质量、技术之于运营、监管政策走向等核心问题。

去年下半年走红的共享单车,给外界留下一种鲜明的印象:撇开造车成本不谈,低廉的价格遇上糟糕的天气和出人意料的损毁甚至二手平台回收,似乎盈利前途渺茫或盈利周期拉长。

与公众观感截然相反的是,资本市场对共享单车的热情一路走高,除了先行者摩拜、ofo,小鸣单车、小蓝单车、优拜单车、小白单车等争相杀入,其中不乏腾讯、阿里、滴滴、小米等知名互联网公司的身影。

不难看出,在无利不起早、比谁都精明的投资人看来,尽管共享单车面临天气等不可抗力因素,以及人为破坏等社会陋习,但与海量高粘性用户带来的巨大前景相比不值一提,或者说损失在承受范围之内更为准确。

一方面,共享单车是一种多场景的高频需求,除了校园,共享单车还可以用于大型住宅区、公园、商场等场景,而且出行是用户刚需,每天出行次数高达数亿次;另一方面,共享单车不仅能有效解决大城市拥堵带来的出行难问题,而且可以节省路面空间,与开汽车相比,每辆自行车能给路面省下9平方米。

尽管目前监管政策尚不明朗,但面对共享单车这种低碳出行、节省路面空间的紧跟时代潮流的出行方式,政府是否会提倡、鼓励不好说,但至少不会禁止。所以,种种利好促使共享单车受到资本市场的疯狂追捧,不仅入局的玩家越来越多,而且获得亿元融资几乎成为标配,且投资人来头个个不小。

可以预见的是,2017年将是共享单车爆发的重要年份,这也侧面证明ofo投资人朱啸虎低估了共享单车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准确说共享单车仍处于跑马圈地阶段,距离决战为时尚早,后者曾叫嚣“3个月内结束单车战争”。

不可否认,共享单车行业在热钱纷纷涌入后声势愈发壮大,已在一线城市具有相当影响力,但我仍要为处于上升阶段的共享单车泼一盆冷水。根据过往经验,某一热门领域从默默无闻到资本追捧再到迅速冷却,尽管创业者退出或转型原因各不相同,但资本无疑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甚至用“成也资本败也资本”来形容也不为过。

眼下,被资本裹挟的共享单车已开启疯狂扩张模式,随着不断开进新城市,单车投放数量节节攀升,对于盈利并非当务之急的共享单车玩家而言,现金流无疑是个巨大考验。除此之外,我认为共享单车在跑马圈地过程中还存在三大隐忧。

一、盲目追求扩张而懈怠产品水准

创业讲究唯快不破,尤其是竞争对手蜂拥而至时对创业者业务成长速度提出更高要求,共享单车亦是如此。秉承资本意志的玩家不太可能放慢扩张脚步,新开城市提速和加大车辆投放力度的目的是提升用户量和活跃度,这两大关键指标是共享单车比拼的重点。不过,共享单车并非烧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前期烧钱越多,投入成本越大,后期问题可能越严重。

一方面,共享单车被资本催熟后可能在细节和产品质量上难以把控,而硬件产品通常需要时间去精雕细琢,而单车的骑行体验和骑行安全向来是用户关注的焦点。无论是自建工厂还是牵手单车制造商,目前大部分共享单车玩家并未深入单车供应链,掌握单车生产制造话语权更是无从谈起,导致大规模生产存在缺失,不可避免出现残次品。

另一方面,共享单车投放越多包袱越重,某种程度上限制后续发展。共享单车玩家需要考虑的是,共享单车固然可以通过更新换代改进体验、优化成本,也使之前大规模投放的单车成为包袱,只有妥善解决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共享单车运营未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在资本助力下的共享单车始终无法在根本性的用户体验上有重大突破,首当其冲是找车难,原因在于并未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这与O2O早期靠补贴、红包一战成名而被诟病竞争水平过低如出一辙。

表面上看,找车难与单车投放密度直接相关,但归根结底与单车投放策略有关。目前,共享单车投放主要集中在重要交通枢纽和中心商业区,夜深人静时再通过人工方式把乱停乱放的单车移到正规停放地点。换言之,共享单车投放主要以凭经验为主,技术并未有效介入。

我一直想吐槽的一点是,有时找车难不是因为单车投放少,而是其在地图上的位置显示不准确或未及时显示,在单车使用衔接过程中尤为明显,这与技术不成熟不无关系。在我看来,共享单车投放力度和速度固然重要,但本质上比拼的是运营,即想方设法优化用户体验,以提升用户粘性,其中技术扮演重要角色。

比如,共享单车玩家可以通过大数据了解单车行进轨迹和分布情况,前者可得知热门出发地点,后者可获悉违规停车的“重灾区”。基于信息透明,其可以在热门出发地点投放更多单车,以充分满足用户需求,并向“重灾区”用户定向推送文明停车的提醒,以减少后期维护成本。

事实上,共享单车市场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或马拉松长跑,骑呗单车CEO周海曾表示,实体产品就是一个慢跑者。这意味着,跑得快的企业把商业模式跑通了,单纯凭借爆发力不一定能笑到最后,只有实力和耐心的玩家才能最终赢家,日常运营发挥技术优势显得尤为重要,其应用领域远不止于单车投放和治理违规停放。

三、政府监管的不确定性

骑行过程始终是单车运营的核心环节,共享单车与政府主导规划并实施的公共自行车骑行体验相差无几,其优势在于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便捷特性,并无实质性创新,如果非要与创新挂钩,我认为共享单车最大创新在于取消停车桩。同时,尽管共享单车充满商业色彩,但其低廉定价、中短途绿色出行,使其公益属性胜过商业属性,与公共自行车形成正面竞争态势。因此,政府对共享单车的态度至关重要,成为影响其前景的最大变量。

一方面,以App取还车取代传统交押金办卡的方式门槛并不高,政府也可为之,而且可以挥舞行政大棒打压市场化运作的共享单车,后者无招架之力;另一方面,随着共享单车数量的日益增加,违规停放引发的社会性问题为政府监管提供充足理由。尽管监管部门的态度一直没有明确,但共享单车玩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主动与政府合作比野蛮生长倒逼政府监管更为明智。摩拜、ofo、Hellobike都与地方政府达成合作,主要以划定特定停车区域为主,尽管与其喊出的“随时随地有车骑”、“随停随取”等口号相违背,但这一妥协有利于在当地顺利开展业务。

事实上,共享单车在部分城市的快速发展已引起当地监管部门的介入,成都、深圳出台共享单车相关停放规定或征求意见稿,但鉴于共享单车尚未渗透全国并产生巨大影响,成都、深圳的监管政策对共享单车的整体扩张影响不大。在我看来,作为出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共享单车监管路径可能与网约车雷同,即在全国开花结果引发社会热议和政府关切后,先出台国家级监管法规,各地再出台相关细则。这意味着,未来共享单车命运仍存变数。

一言以蔽之,2017年共享单车将迎来大爆发,但高速扩张往往会掩盖发展的弊端,必须对产品质量、技术之于运营、监管政策走向等核心问题倍加关注。

本文系作者 龚进辉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