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渐成研发主体,这种“中国特色”的研发模式能行得通吗?

中国的科技研发,已经具备了弯道超车的条件和可能。相信随着持续的重视和投入,中国科研领先世界只是时间的问题。

上周,普华永道公布了2016年全球创新1000强的研究结果。在这份曾经被《经济学人》誉为是“对研发与企业业绩关系最全面评估”的报告中,阿里巴巴首次超越中石油位列榜单首位。其余在榜单中排名前十的企业,既有百度、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有中石油、中铁、中车、联想、中铁建、上汽这样传统行业的企业。

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研发企业10强

从世界范围内来,中国的企业在研发和创新方面有两个明显的特点,有别于全球趋势:

  • 以BAT为主的互联网公司逐渐成为研发主体,实体行业或传统行业投入有所减少;
  • 以工业品的研发支出最多,而非像国外以医疗、电子品为主。 

这种“中国特色”的研发模式是怎么形成的呢?

不可否认,中国的互联网生态、创业生态在过去10年内很成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美国。如果回顾和总结一下可以发现,中国近年来在商业领域的成功,主要还是在模式层面的。

中国企业以往最擅长的,就是通过借鉴、学习,甚至复制、山寨的方式,模仿国外成功的的商业模式或产品,然后借助国内庞大的用户规模来实现商业化,这种做法以互联网企业尤为典型。

通常,互联网企业在取得商业层面的成功后,再将资金、人才方面积累优势,通过投资、自研、合作研发等方式来“反哺”技术研发,以保持自己的领先优势,这也是目前互联网企业在研发方面领先的原因。

实际上,这种模式走的是一条典型的"贸-工-技”的道路。虽然一直被各界所诟病,但这种做法是目前中国最主流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最适合中国的一种模式。

以后怎么办?

随着人口红利、政策红利、流量红利的消耗殆尽,传统的资源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其边际效应已经非常弱。未来唯一能够帮助企业和产业实现突破发展、穿越经济低谷的,最终还要回归到核心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上来。总结全球几十年商业发展的历史,给我们留下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只有靠技术驱动的商业变革才是最彻底、最有效的。

其实,最近几年,国内不乏一些在技术领域进行投资的投资人和机构,也有不少创业者试图从技术方面实现创新,这其中有成功者,自然也有不少失败者。那么,中国未来到底能不能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我们能否在科学技术上弯道超车呢?

让我们从技术创新需要具备的几个关键要素来分别看一下。

1、研发

世界各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顶级人才的竞争,因此人才是核心技术研发实现突破的最关键因素。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对基础数理化教育极为重视,加之近年来加大科研投入的政策驱动,目前我国已经储备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通过下图可以看出,从2004、2005年起,中国工程技术专业类毕业的硕士生数量,就已经超过美国、印度、欧盟这些经济体。中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工程师数量,每年毕业的科学家工程师是美国6-8倍。

中国的工程类专业硕士毕业生数量居全球第一

在乔布斯—奥巴马著名的晚餐对话中,当奥巴马问及为什么不能把苹果的工厂从中国搬回到美国时,乔布斯给出的回答是:在苹果每一家工厂的关键产线上,都需要苹果派驻技术工程师以保证工艺质量和生产质量。例如,一个富士康的工厂,大概需要几千到上万名的苹果工程师。除了中国以外,在全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无法找到这样大批量、高水平的工程师团队,因此这才是把苹果工厂设立在中国的核心原因。

也正是因为这次对话,奥巴马随即在2015年就推出了两个法案:一个是社区大学法案,鼓励美国的人才去读工程、数理化专业(以往美国精英都倾向于读人文、商科类专业);另外一个是基础教育法案,目的是强化美国中小学的数理化教育,希望把工程技术的底子打厚。

然而,人才的培养不是短期能够快速见效的,正所谓“十年树人”。足够庞大的科技人才基数,是技术突破和研发创新的先决基础。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专业人才其实是中国最大的核心优势。

再来看提高技术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资金投入。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上至政府、下至企业,对研发的投入都明显加大。以2015年为例,相对于美国,中国企业在研发总支出中的占比不断扩大,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与美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如下图所示)。

中国相对美国的研发支出占比在不断提高

其实,在过去几年,我国有大批科研机构、企业等在默默的致力于技术创新,并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在不管是芯片领域、还是高端运算领域,我国的投入占比,都已经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

以目前最热门的人工智能为例,在深度学习领域,在目前SCI收录的文章里,中国的有效文章数量(代表高水平文章)已经在全球排名第一,整体占比已经达到约30%,甚至超越了美国的整体水平。我国培养出的吴恩达、孙剑、杨强、黄广斌等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已经成为世界认可的顶尖人才。

中国深度学习领域的科研文章数量已经超越美国

2、数据

进入智能化时代后,商业领域的核心资源发生了改变。在传统工业时代,由于都是机器作业,因此石油是核心资源;而在深度学习时代,由于智能化设备的普及,要给智能化的硬件输入的不是石油,而是数据。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互联网,数据都是一切的基础。

中国在经历了过去20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后,目前有了全球最大数量的互联网使用者,目前7亿互联网用户的数据规模在全球是绝无仅有的。

互联网的普及让中国有了海量数据基础

在这样的海量数据中,不仅有普通的用户数据,更重要的是在商业活动中,我们产生并积累了全球最大规模的交易数据,比如活跃度很高的电商数据(淘宝、京东),金融的交易数据(支付宝、微信支付),以及一些服务数据(美团、大众点评)。

高度活跃的互联网应用蕴含着巨大的数据宝藏

目前,在美国以及全球其他任何一个地区,都没有接触过如此大规模的用户量,也没有遇到过这么大数据访问量的服务问题,因此更谈不上解决了。可以说中国的大型企业(以互联网为代表)所使用的技术、遇到的案例、解决的问题,都已经是世界领先级别的探索和实践了。

3、硬件

在硬件领域,尤其是核心基础硬件,在2012年以前我国都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然而在过去几年,中国产生了质的突破。以芯片领域为例,在2015年展讯已拿下全球25.4%市场份额,成功超越联发科,成为仅次于高通的全球第二大基带芯片厂商。华为以16纳米制成的海思高端芯片,也已经可以和全球最顶级的芯片厂商“掰掰手腕”了。

展讯的芯片已经占到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此外,在传感器领域,国内已有多家企业从事MEMS研制生产,其品牌甚至开始挑战TSI的垄断地位;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伺服电机及驱动、减速等核心技术,已经可以和日本、德国等四大家族的机器人相媲美;在解决智能硬件面临的电池续航、设备发热等世界难题方面,华为也早已走在了世界前列。

启示

目前,中国已经走在了第四代科研发展的道路上,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也正在转型与升级的过程中。虽然可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暂时还不及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但其实已经具备了弯道超车的条件和可能。技术升级和突破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然而只要持续的重视和投入,中国实现超越就是迟早的事情

在过去20-30年,中国的大部分企业走的是跟随策略。这种策略操作起来难度并不高,只需要参考国际标杆就可以了。然而,在未来的10-20年,随着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很有可能会变成“如何率先实施领先策略”以及“如何保持持续领先”。

然而,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一大批企业、机构需要担负试错的成本。中国的文化,向来是是成王败寇、强者通吃,只认可成功者、不太容忍失败者。不过,就像战斗中的前仆后继一样,总要有人做出最先的探索,甚至成为先驱。这样的企业,也同样值得尊敬。

最后借用本人非常尊敬的一位科技企业家任正非老先生讲过的一句话: 在对未来的探索里,没有失败这个名词。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

更多有意思的分析,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下载钛媒体App

 

本文系作者 商业分析狮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这篇文章整体不错,但还不足以代表钛媒体的标准,浮在面上,对整体研究能力没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我并不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几个标杆完全不能说明整体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但信息量不错,希望能继续关注深层次的创新研究能力比对。

    回复 2016.11.07 · via iphone
  • 能抄好就不错了,

    回复 2016.11.07 · via pc
  • 有深度。

    回复 2016.11.08 · via android
  • 又来...

    回复 2016.11.08 · via iphone
146
6
143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