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行业魅族被高通告了,虚拟现实行业的中枪者会是谁?

高通诉魅族侵权案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我们可能忽略了,专利之争也是越来越火爆的虚拟现实行业的一个巨坑,国内虚拟现实行业极有可能会出现很多被诉讼的“魅族”。

最近,高通诉魅族侵权案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其实在任何一个行业,专利大战都无可避免,高通魅族之间的专利大战之所以被推到这样的风口浪尖,相信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智能手机行业,中国厂商通过自研、并购、协议等方式,在专利方面的专利积累越来越深厚,甚至有个别厂商比如华为在国际上还占据优势位置。当人们都认为,中国智能手机行业在专利方面处处受制的局面已成为历史的时候,突然传出国内厂商遭遇专利诉讼和巨额索赔的消息,一下将眼球全部吸引了过去。

我们可能忽略了,专利之争也是越来越火爆的虚拟现实行业的一个巨坑。虽然在虚拟现实行业兴起阶段,厂商之间的专利大战还未开始,但这场战争,终究会来到。在这场战争中,国内虚拟现实行业极有可能会出现很多被诉讼的“魅族”。

虚拟现实专利弱势,国内厂商掉下专利权之坑是迟早的事儿

这一轮的虚拟现实风潮兴起于2010年,此后,各家厂商纷纷投身虚拟现实,积极进行市场布局,重点推进研发计划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为了保护自身权益,各厂商通过专利申请程序来进行技术成果的保护,而根据各国专利管理部门的数据,我国虚拟现实行业专利申请形势非常严峻。

图1 虚拟现实技术全球主要专利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虚拟现实专利持有人主要是日本、美国以及韩国公司,其中,美国握有专利权占比达到67.7%、日本占比达17.5%,合计占比高达85.2%。

当然,国内也有很多涉足虚拟现实领域的院校和初创公司申请了相关专利,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实验室、深圳的经纬度科技等,但这些公司申请和授权的专利数量很少。

从数据上看,虚拟现实专利权持有人主要分布在国外,国内虚拟现实专利占比非常之低。缺乏核心科技,不利于虚拟现实行业的迅速和健康发展,而专利国别分布的严重不均衡,甚至为国内整个虚拟现实行业的安全埋下隐患。

图2 虚拟现实全球专利权持有人排序

从图2可以看出,在全球专利权人的排序中,拥有较多专利储备的专利权人基本都是电子或者IT业的企业如:微软(1401)、三星(906)、索尼(799)、IBM(714)等。

企业持有人将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非常强,新技术能被迅速应用于生产之中,对于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降低生产成本影响极大。

图3 国内虚拟现实专利持有人排序

从图3可以看出,国内虚拟现实专利持有人多是一些高校,由于行业应用需求而展开的学术探讨和基础研究,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AT、华为、中兴等科技巨头在这方面的表现乏善可陈,比如阿里巴巴在今年3月中旬才宣布成立VR实验室,反而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如深圳市虚拟现实科技有限公司略有成效。

国内虚拟现实专利持有人的性质,决定了技术被应用于生产的效率天然慢于国外同行。企业在专利权方面的意识淡薄,缺少完善的产、学、研联动机制,高校和研究机构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和技术更新敏感度严重弱于一线生产企业。

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虚拟现实行业,国内在专利数量上、持有人性质上均同国际水平存在巨大差距,除了在另一方面证明了中国VR产业存在严重泡沫,更预示随着行业竞争越来越白热化,专利权之争这颗定时炸弹随时会爆炸。

没有专利权优势的国内虚拟现实行业发展是“无源之水”

自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以来,知识产权对于企业的意义越来越重大,专利权背后涉及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影响延伸到生产成本、销售价格、盈利能力、行业安全等广泛的方面。

虚拟现实作为一个跨越多学科、高技术含量的高科技领域,VR企业对于核心科技的倚重更加明显。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广阔的消费品市场,人口红利带来的巨大市场优势依然存在。

根据国外VR媒体RoadtoVR发布了关于中国虚拟现实(VR)头盔市场的调查报道,深圳华强北VR手机盒子的零售销量达到每天1000台,而分销到渠道的数量更是达到每天10000台。这还只是一个华强北而已,有这样的市场做基础,诞生出类似智能手机时代HTC等这样大体量的企业并非难事。

但放眼任何行业,专利权之争的背后,其实是市场的竞争,是话语权的竞争。

专利之争事关产品生产成本的高低,从研发到生产的各个环节,涉及到多项专利授权成本。例如智能手机,厂商缴纳的专利费用包含基带、LTE技术、GPS、WLAN等,一部售价400美元的智能手机,各种授权费用加起来竟然高达120美元,甚至超过了设备的零部件成本。

虚拟现实设备研发与生产,涉及的环节相比手机制造只多不少,专利之争相较手机行业只会更加呈白热化的态势。没有专利优势的厂商,授权专利付费成本过高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在市场竞争中毫无优势可言,甚至连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在虚拟现实专利权布局上亡羊补牢尤为未晚

虚拟现实行业正式兴起的时间尚短,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出现具有绝对统治权的企业,各家正忙于发展技术,培养市场,甚至互惠合作,例如Oculus与三星、HTC与Vavle,基本都还处于“高筑墙广积粮”的状态。

同时,作为新兴行业,行业内企业基本处于同一起步时间节点,即便在专利布局上有差距,但远还没有到望尘莫及的程度。及时布局专利战略,以国内企业越来越强的科研能力和资金实力,迎头赶上差距甚至占据优势并非难事。

国内虚拟现实设备生产商“IDEALSEE GROUP”为业界带了一个好头。目前为止,IDEALSEE GROUP共申请专利155项,已授权专利64项,可见其在技术研发上的深度优势。但大多数的国内企业仍在虚拟现实专利权上存在的差距,即使通过自力更生,投入巨大的资源,依然需要时间和耐心才能看到成果。如何在虚拟现实行业兴起之初,抢占市场先机?

事实上,智能手机行业依然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好的典范。今年以来,小米连续收购博通的无线通信专利、英特尔332件专利、微软1500多项专利等,并获得1000多项交叉专利许可。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收购专利和交叉专利许可授权。在技术上落于他人、专利布局处于弱势地位、企业自研成果见效尚需时间的情况下,采取专利收购和获取专利授权的方式,虽不能治本,亦不失为变通之法。

此外,产业联盟也是解决方法之一。即行业内的攻守同盟,联盟内成员间可实现技术交流共享和专利互授,并共同应对联盟之外的专利诉讼。

尤其在虚拟现实行业竞争激烈化的情况下,面临国际专利大户的专利大棒,产业联盟抱团取暖是最有杀伤力的应对之法。联盟可以调查起诉方是否侵犯了联盟成员企业的专利,假如起诉方侵犯了联盟成员企业的专利,产业联盟就可以与其谈交叉授权,从而化解危机。如果其拒绝谈判,产业联盟还能发起反诉讼。

整体来看,中国企业在VR领域的专利布局相对薄弱和滞后,缺少基础性的核心专利和国际化的视野。当年小米布局印度市场时,被爱立信以小米涉嫌侵犯其拥有的ARM、EDGE、3G等相关技术专利为由诉至德里高等法院,致使小米进军印度市场遭遇横空狙击的故事,在VR时代很有可能还有中国公司重演。

【钛媒体作者:VR日报;微信公众号:“VR日报”,本文略经钛媒体编辑删减】

更多优秀文章,关注钛媒体微信号:钛媒体(ID:taimeiti)

钛媒体微信二维码

 

本文系作者 VR日报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快报

更多
71
72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