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是柴静的一个视频“爆款”

《穹顶之下》的确是一个可以写进中国新闻或传播史里的现象级作品。这个视频是柴静“爆款”的一个产品,是她在沉寂一年以后精心打造的“产品”。离开央视的柴静,亟须靠一个好“爆品”重新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两天,再也没有比柴静《穹顶之下》更热的视频了。今天,关于柴静个人和雾霾的话题还在持续发酵,甚至还影响到股市,导致10只环保的股票“涨停”,在资本市场甚至出现一个新的名词叫做“柴静概念股”。 

抛开关于片子的一些争议不论,就片子本身而言,《穹顶之下》的确是一个可以写进中国新闻或传播史里的现象级作品。在黑马哥看来,这个视频是柴静“爆款”的一个产品,是她在沉寂一年以后精心打造的“产品”。离开央视的柴静,亟须靠一个好“爆品”重新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说,它对柴静的意义,甚至堪比小米手机对雷军的意义。 

钛媒体作者黑马哥认认真真看了《穹顶之下》这个视频,关于雾霾是否专业放下不说,视频本身可以说是一个“大制作”,无论是拍摄、剪接还是后期包装都很精良,肯定是柴静一个人不能够完成的,在这个作品背后必定有一个强大的团队。

这个视频号称是“公益”作品,花费的一百万完全是柴静一个人掏腰包。我肯定相信柴静掏得起这“一百万”,但是这个视频从采访、制作到发行这一系列过程,我相信不光是因为她是柴静和这一百万能够做到的,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来支撑。问题来了,柴静是如何拍出《穹顶之下》这个视频呢? 

柴静《穹顶之下》的火爆,让我自然联想到因为“日本马桶盖”而让人们熟知的吴晓波。把两个人进行比较,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两个人都是名人,都出过畅销书,现在又都开始做视频,两个人最近一段时间又都引起争论。通过比较柴静的《穹顶之下》和吴晓波的视频自媒体节目《吴晓波频道》,就可以了解名人为什么都开始做视频,以及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的视频自媒体。 

 

一、先说视频拍摄

《吴晓波频道》的视频制作明显是小成本,基本上是沿袭高晓松《晓说》和罗振宇《罗辑思维》的制作模式,拍摄的时候估计一个机位就可以了。视频的内容,基本上也以“讲”为主,视频好不好看,完全取决于主讲人肚子里有没有“料”。 

而柴静的《穹顶之下》,则是采取了不同的拍摄方式。虽然一个人也是在“讲”,但是“讲”的方式不同,采取了一种类似TED或者乔布斯产品发布会的方式。柴静一边在“讲述”,一边会把采访素材和图表资料加进来,让内容更加丰富、直观、有感染力。并且,《穹顶之下》在录像的时候还邀请了观众参与,观众的参与让主讲人的情感更饱满,而观众镜头的在片子中的“切入”也让视频更加有感染力。

从视频展现的情况来看,现场拍摄肯定是“多机位”拍摄的。虽然视频看着好像是“一气呵成”,但我相信视频肯定不是一下子拍摄完成的,很多镜头肯定是拍了很多次,拍摄的过程肯定费了不少“人力物力”。 

在黑马哥看来,《穹顶之下》跟一般的视频自媒体节目,虽然都是在视频网站上呈现的。但是吗,拍摄的手法还基本上沿袭“电视”的拍摄手法。而对于电视拍摄,现场那么多摄像机,还有调配那么多观众,也需要一个强大的导演团队来支撑。 

 

二、再说一下选题

柴静为什么会选择做一期“雾霾”的选题呢?

首先,雾霾是一个人人都关心的“大众话题”。环境问题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这种话题也容易引起强大反响,非常适合做一个视频节目的“爆品”。虽然,视频中柴静反复强调她做这个节目是她与“雾霾”的私人恩怨。个人觉得,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如果那样的话,他应该做一期关于“肿瘤”的节目,可以探讨肿瘤是怎么产生的?如何防治?那样的节目肯定与她孩子的关系更“直接”,但肯定不可能像“雾霾”这样的话题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另外,柴静做这个选题是因为环保是她熟悉的领域。熟悉柴静履历的人应该会知道,十多年来她一直在《新闻调查》做调查记者,报道最多的就是“环保”和“污染治理“的选题。可以说,十多年央视记者的经历,让柴静在环保领域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和“人脉”。在采访对象中不乏一些职位显赫的官和政府要员,这次如果不是“柴静”出马,而是其他人去采访他们的话,八成不会接受。何况,还是谈论“雾霾”这样的敏感话题,而且是在柴静离开央视的情况下。所以说,这次柴静选择“雾霾”作为选题,肯定是“近水楼台”的缘故。 

而吴晓波频道在做选题的时候,也会“自然而然”地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领域。吴晓波作为财经作家,当然财经最为在行,因为财经相对比较小众。即使他能写出《去日本买一个马桶盖》这样的热门文章,但他肯定做不出《穹顶之下》这样的视频。

 

三、最后说一下包装和推广

像《晓说》、《吴晓波频道》这类视频节目,基本上没有太多包装。而柴静的《穹顶之下》的视频中,则是用了大量图表、动画。熟悉电视制作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些视频包装都是需要“钱”的。从视频呈现的效果来看,视频包装的水准也不是一般的团队能够完成的。 

另外,《穹顶之下》推出的时间节点也“耐人寻味”。27号15:26人民网公布环境保护部部长被免,28号8:09穹顶之下视频第一季就被上传到人民网,9:01人民网和优酷同时发布【穹顶之下】的视频,并且人民网还是以“拆条”的方式,10:02柴静的官微@柴静看见 发布视频消息,可见准备还是很充分的。 

一个独立视频上传到“优酷”这些商业网站合情合理,而由人民网首发,则有点让人费解。可见,在央视呆了十多年的柴静,除了跟一些官方媒体保持很好的关系以外,更重要的是她能洞悉政策的一些“风向”。她选择在两会前推出《穹顶之下》,肯定也是在了解政策风向的前提下,并形成了某种默契。 

在视频推出以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柴静的朋友圈。柴静作为大V,在微博上好友众多,她新书发布的时候,白岩松、崔永元、邱启明、罗永浩等众多男闺蜜去助阵,她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在视频最后,在长长的鸣谢名单里,我还看到“罗永浩”的名字,难怪我在视频中看到很多罗氏风格的内容。相信在这个视频的策划、制作、推广上,像罗永浩这种“男闺蜜”肯定出了不少力。

当然,《穹顶之下》这个片子之所以成功,最大的原因是柴静的“诚意”和“努力”。现在像“雾霾”这种盘根错节的敏感话题,是没有几个人敢去碰的,柴静的勇气和为这部片子所付出的努力的确值得钦佩。她身上的执着因子和唐吉可德精神,是这个视频成功的最大原因。这种“唐吉可德”的精神,也是我们这个世界最为缺乏的。 (本文首发钛媒体)

【钛媒体作者简介:黑马哥,微信公众号:heima5188

本文系作者 黑马良驹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不理解作者用大篇幅描写柴静为什么选择这个雾霾这个课题,然后一直强调柴静的视频很花钱,离不开背后的团队,然后又去比较了一下她的视频与现在的自媒体,然后最后一段给了一个跟前面不相关的总结?说穹顶之下是柴静的爆款,拿爆款来吸引了眼球,不是应该更详尽的说爆款之所以成为爆款的原因么?倒是也分了三部分,但是视频拍摄不是应该从新闻选材前后时间对比之类的内容上去说么?说机位说消耗的资本实在是舍本逐末。

    回复 2015.04.30 · via pc
  • 唐吉“诃”德,

    回复 2015.03.17 · via pc
2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