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型制造业企业互联网转型:如何化解需求疲弱、产能过剩、成本上升三大难题?

迫于生存压力,几家大胆的中型制造业企业通过咨询的方式在现有团队中导入成熟的互联网经验,以“不换血快试错”的方式,让产品快速融入互联网基因,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互联网人才,取得明显的效果。

国内GDP增速从2012年开始放缓,日前央行给出2015的预测是7.1%,增速进一步放缓。主要缘于增长动力切换、“去产能”压力较大、房地产市场调整和债务率高企等因素。于是企业们开始找寻转型的出路。很多企业在2013年大热的“互联网思维”中看到了希望,先行者于当年便开始动手转型,其中有联想、海尔、创维、TCL、平安、华为等。

在这期间大家纷纷开始造船,组成互联网事业单元,先遣部队带着集团的期望往前探索。但时至今日,似乎看到的效果并不明显,原因也很简单,转型绝非易事,大船难掉头。即便是先遣部队看似轻装上阵,其实不易。组成主体若是旧部,大家并不熟悉互联网的玩法,只能先模仿学习,自然难以见效。组成主体若是互联网新锐,则会充满激情向前猛冲,但他们并未沿袭集团曾经的成功基因,于是容易与原有单元产生冲突,协作困难,难以调动资源,也就见效不易。如何能让新船扛起大旗,各家企业都仍在探索。

非常有意思的是2014年几家大胆的中型制造业企业迫于生存压力,通过咨询的方式在现有团队中导入成熟的互联网经验,以“不换血快试错”的方式,让产品快速融入互联网基因,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互联网人才,取得明显的效果。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首先,中型制造业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单一,抗风险的能力远不及大型企业,他们的求生欲望更加强烈。其次,中型企业决策迅速,能够快速调整应对变化,几个月内就能将一款产品实现互联网化。再次,他们能够放下身段去倾听消费者,从他们的内心诉求出发设计产品。最后,组织架构也能快速变化,快速支撑新的研发协作模式。

因此我们判断,在2015年将有更多中型制造业企业通过互联网转型,化解需求疲弱、产能过剩、成本上升三大难题,重新迸发新的活力。

那么他们究竟该如何化解三大难题实现互联转型呢?让我们逐一破局。

 

困局一:需求疲软

破局:洞察内心,挖掘深层需求。

过去制造业的需求来源是基于宏观判断的,比如行业硬件产品都升级到XX配置,XX功能是某一群体的普遍刚需,于是大家都进入这块市场,通过比拼渠道能力,获取顾客,通过促销员的优秀口才让顾客动心,掏钱消费。在供不应求的市场这样做是没错的,因为需求是明显的。但当刚性需求被充分满足的状况下,就会表现出需求疲软。对企业而言,表现为开发新产品的难度明显增大,业绩增长缺乏有力的支撑。

与此同时,一些新型企业又在制造各种神话。小米手机品质并不出色但却非常受到欢迎,是何原因?

人往高处走,当前需求被满足之后,一定是要往更高层面的需求提升。所以不是需求疲软了,而是需求升级了,企业的产品没有相应提升,甚至不知该往哪里提升,如何提升。这是思维惯性的体现,有危机感的人会主动谋求转型,而缺乏危机感的恐怕还没等到被动转型,就已经被淘汰了,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变化实在太快。

要想破局,需要改变的是看待用户的视角——由外而内。产品不只要能满足实用性需求,更要能走心。这里传统企业可以特别去借鉴互联网的产品,因为互联网产品天生就是走心的,因为在虚拟世界中,所有的产品都是在满足着内心的某种诉求。我们在做互联网产品过程中,会将用户的内心需求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存在感-优越感-尊贵感。

存在感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从厂哥厂妹到企业老板都在某些时刻缺乏存在感。一方面因为是中国人口众多,每个人都似乎容易被忽略;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希望在这个社会中被认可。这样你也许就明白了,为什么屌丝会成为小米的粉丝,因为小米在为他们声张存在,手持小米手机似乎就可以成为发烧友这样有逼格的群体中的一员。那么当你设计一款功能完美的水杯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那个拿着你的杯子的用户是在什么场景下在使用?他那时候的心情是如何?别人是如何看待拿着这款杯子的他?他是否可以因为你的杯子产生与他人的谈资?这个杯子是不是能提升他的品味?这就是产品需要满足的内心诉求。

需求并不疲软,而是需求“转型”了,你的设计思路、你的产品、你的营销方法也都应该顺应,转型。

 

困局二:产能过剩

破局:用软件拉动硬件,逆势上攻。

在当下国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供过于求的态势越发明显,同品类产品可选余地太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推荐类网站出现了,结果企业不但需要做好渠道,还需要做好口碑,做PR,拉好评,成本又上涨了。让本就不易的日子雪上加霜。

在这种情形下,似乎只有开拓新的品类才能突围而出,但是新品类谈何容易,整个社会的商品都相当丰富。前日朋友装修房子,在为如何将机顶盒挂在壁挂电视的旁边而发愁,结果就在淘宝上发现了可以把机顶盒壁挂在墙上的精美盒子。一个经常出现的场景是,让你想的一夜失眠的点子,在网上一找,早就已经做得很好了。

那么该如何破局呢?

我们的观点是,不要做盲目创新,也不要做彻底革新,应该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做边缘创新。保持现有产品优势,与其他行业,例如互联网,产生交集,在交集上寻找新的机会点。

举例来说,原本你做的是一款平板电脑,远销欧美,但是因为竞争激烈,利润很薄。应该如何改变处境?保持产品优势,继续控制成本,升级换代,保持一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去组建软件团队和内容团队,通过软件和内容来提升产品竞争力,从而实现用软件带动硬件的销量。

比如,你通过预埋数据监控程序,发现卖到美国的产品中,安装最多的是儿童APP,可以推测出购买的产品的多数是家长买给孩子使用的,那么你可以内置一款家长监控软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让家长可以远程控制孩子的使用时间和使用内容,这就实现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内容创新,接下来会发生很有意思的现象,家长因为这个功能而相互转告,逐渐你的口碑有了,销量随之提升了。

竞争者也竞相模仿,你的优势似乎又不在了,但此时你已经有了用户积累,于是你可以做分享,很多家长将自己孩子的优异成绩分享到自己的社交网络里,在家长“优越感”心理被满足的同时,你的产品得到了病毒式的传播。这个时候你的优势就不是竞争者可以模仿的了,你已经占据了用户的口碑,只有你,没有第二。

所以产能过剩不代表没有希望,而是要突破现有思维惯性,寻求互联网时代的边缘创新,逆势上攻。

 

困局三:成本上升

破局:创新付费模式,提升盈利能力

现在大家抱怨最多的就是原材料成本和用人成本上涨。这是不可抗拒的大势,中国发展的过程一定会遇到的状况,所以抱怨是没用的。

面对成本上升,除了要竭尽所能的降低成本,更需要竭尽所能的创造新的盈利能力。也就是说你需要打破现有的“一次性生产,一次性消费”的模式,转为“持续性生产,持续性消费”。这里所说的生产不再只是硬件产品的生产,而是包括软件产品和内容服务在内的所有生产;消费也不再只是对硬件消费,而是包括对软件产品和对内容服务的消费。也就是说,你的企业不再只是生产商,还需要是“运营商”。

我们在咨询的过程中发现,传统企业普遍对运营的概念知之甚少,而且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为了说明白这个概念,我们常常这样比喻,原来的企业只管生孩子(产品)就够了,生出来自生自灭,现在还需要带孩子,你需要确保用户购买产品后,还能用好产品,甚至对产品产生感情,进而为产品贡献内容。所以你需要和用户绑得更紧,长期绑定,与用户一起把产品持续生产下去,让产品具有自己的生命力。

这样你就实现了“持续性生产”,同时也使得产品因为内容,持续性升值,那么也就为“持续性消费”创造了可能。

所谓“持续性消费”就是让过去的一锤子买卖变成长期的生意,实现后向收费,让用户付费周期延长。QQ内的各种钻石(会员),虽然一个月只有十元,但是当用户量大的时候,这个盈利能力是极强的,而且边际成本极低。

我们发现很多制造型企业的累计销量是极高的,但是,这些消费者并没有因为购买你的产品而成为你的用户,这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成本上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在死磕成本,而不是跳出来,让自己的产品变成平台,让产品自生长,建立持续的盈利能力。

 

写到这里,我们的思路,您一定已经get到了,就是在互联网时代,机会实际比困难更多,需要的是转化思路,与互联网接轨,借助成功的经验武装自己,实现边缘创新。而这其中,我们相信一批中型企业一定能够在2015年脱颖而出,成为这个时代的新霸主,祝福大家!(本文首发钛媒体)

【作者:艾永亮,TII咨询CEO、首席咨询师,擅长组织、产品、研发、运营方面咨询。步步高集团互联网转型首席专家,星网视易特邀互联网转型顾问,深圳证券交易所产品领域咨询专家。曾任腾讯产品总监、首席研发顾问、项目管理专家、资深讲师,华为组织转型顾问。】

本文系作者 艾永亮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觉得不怎么认同作者的观点,需求疲软,产能过剩,成本上升根本就不是制造业的核心矛盾。制造业的核心矛盾是,抓不住客户需求,搞不懂怎么创新,创新了以后也不知道该怎么卖出去,而最核心的其实就是第一点,抓不住客户需求。详细来说: 1 为啥不知道怎么满足消费者需求?因为制造业以前就是在围绕着标准化产品,进而设计了对应的组织架构,设定了企业经营重点:产能,质量。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句产品要“走心”就能解决的。中小企业有很多都是老板独裁,在一个老板独裁的公司里,搞以“用户为中心”的组织是极其困难的: 以用户为中心的组织设计必然涉及到分权的问题,老板不放权,你这个组织架构和流程再完善,请的人再牛逼也没用 。”以用户为中心“的组织架构还会衍生出第二个问题:人的能力问题。比如你调整了组织架构,你用老人新人?用老人,不习惯,没专业水准;用新人,未必适应得了,未必了解这个行业。这个调整会涉及到一个漫长的磨合期,而很多公司根本就走不过这个磨合期,而往往,那个公司的老板就是那个公司最大的改革阻力。 2、再来谈成本上升(卖出去不赚钱)的问题。成本上升会造成压力的原因是什么?是以往经营的毛利过低,为什么过低?没创新呗。为什么没创新?就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里了。 3、在我看来,所有为制造业提供所谓”一剂通用的良方“的咨询公司,都是忽悠的。一个公司的创新,按华为的搞法,那就是一个支持创新的组织架构和流程,以及一些在这个架构和流程里能跑出水平的人。从来没听说过哪个企业是被咨询公司咨询出创新的。退一万步说,就算有咨询公司根据你行业现状,诊断出接下来可做的业务方向,也是治标不治本。真正治本的咨询公司给你搞出一个有创新能力的组织和流程就很不错了。而本文中,主要谈的是业务如何创新的问题,而业务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所以作者提供的建议根本就不适用。而组织架构倒是可以提一些通用的意见,这在本文中又完全没有涉及。 4、用户需求的捕捉,如何创造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如何推广自己的创新的产品。环环相扣,一个环节做不好,都白搭。而这几个环节里面,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对应的组织和流程支撑(哪怕是精简的组织和流程),但是你可以选择哪些外包,哪些自己组建。这都是需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的。 5、制造业转型这事其实是一大难题。但是我们需要直面一下,有的行业就是不需要那么多企业,你赚不了钱,调整的速度又慢,为什么不换一个细分市场?改头换面,重新创业好了。互联网思维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打着帮助的旗号去告诉所有的人:你能行。那是骗人的。有的行业制造业必然会慢慢趋向垄断(比如IT),有的行业制造业必然会继续存在(比如服装),且繁荣发展。基于对这个行业的基础判断之上,去提供治标治本的意见,是负责的,否则是不负责的。 6、咨询的最大问题是落不了地,其核心问题还是对现有企业的现状不了解,空有一个知识框架,没有结合企业现状做实际分析,结果就是出来一堆看起来很潮但却没有任何帮助的意见。

    作者赞过
    回复 2015.01.13 · via pc
  • 哥,你还没懂什么是移动互联网,难道就是通过网络卖东西这么简单?

    回复 2015.01.30 · via pc
  • 做到不易

    回复 2015.01.30 · via pc
  • 中国的制造业想要完成互联网转型,要走一条很长的路。首先是思维的转型之路,很大一部分制造业公司固守着传统的盈利模式,扺制互联网创新。第二是技术转型。制造业将互联网用于日常办公,而不是技术研发,学习国外的企业转型也只是流于表面,不能深入学习和开展。

    回复 2015.01.15 · via pc
  • 互联网啊

    回复 2015.01.14 · via pc
  • 制造要创新

    回复 2015.01.14 · via pc
  • 产业需要升级

    回复 2015.01.14 · via pc
  • 站在台风口,顺势而为,利用互联网思维,飞起来

    回复 2015.01.14 · via pc
  • 有道理,深挖后产品服务,不断创新。

    回复 2015.01.14 · via pc
  • 政府得了

    回复 2015.01.14 · via pc
167
11
126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