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知识变现,保守的知乎前景似乎不太光明

同样抢的是知识分享概念,未来会拼产品体验、用户运营和商业创新上的能力,这一点上,颇为保守和缺乏亮点的知乎,前景未必那么光明。

一夜之间,知识分享、问答平台突然间就火了,在微信朋友圈里不断有朋友分享分答的链接,每个有一定影响力和专业能力的人,都开始经营自己知识的一亩三分地,等着用户来付费。可以说,2016年的中国互联网,除了搅动全行业的直播和网红经济外,知识分享领域算是一个风口。这一火爆领域的蹿红,也让不少公司一下子就成了全明星企业。

有观点认为,知识分享无疑是一座金矿,是分享经济的延伸,遵从了“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金钱”的古训,更为专家型人才提供了一套成熟的商业变现模式。换句话说,知识分子终于可以站着赚钱了。

但火爆归火爆,无论是知乎的值乎、知乎Live还是果壳的分答,要想真正见到真金白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也会有很多坎要迈过去。同样抢的是知识分享概念,未来会拼产品体验、用户运营和商业创新上的能力,这一点上,颇为保守和缺乏亮点的知乎,前景未必那么光明,至少有三道生死“坎”要迈过去。

知识分享到底是现象级产品还是月光死产品?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每年会涌现出一大批的突然爆红的产品或模式,经常一个创意或概念就能短期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裹挟到海量的用户。但在这些突然成为“爆款”的产品表象背后,大多数的产品都成为了“月光死”。更有投机者干脆玩“快速变现”的模式,即趁着“吸粉”效应,快速实现货币化,避免用户流失后价值“归零”。

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早年的开心网、人人网,近年来出现的脸萌、足记、围住神经猫等不一而足,但这些产品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快速获取用户后,最终成了过眼云烟,持久性并不强,甚至成了只活一个月的“短命鬼”,生命周期严重缩短。这也带来了一个惯性思维,只要有爆红的产品,人们都会习惯性质疑。

那么,打着知识分享和变现概念的值乎、知乎Live是现象级的产品还是“月光死”一族?首先,这确实符合人们付费能力增强的消费升级的逻辑,看看体育、娱乐两大板块上,巨头动辄撒几十亿元来抢地盘,原因就是中国网民在娱乐、体育等感性消费上意识正在唤醒,也就是说,有价值的内容和带来心理满足的体验,用户愿意买单。

知识分享消费也属这个范畴,只不过,刚性需求和人群覆盖上远没有娱乐、体育的饼大。但不确定的是,知识消费到底有多强的持续生命力,有待观察。

实际上,不管是果壳的分答,还是知乎的值乎,当前的火爆并不证明什么,只不过找到了一个引爆点,归根结底,还要看功能上是否击中了用户的痛点,还是只是用户的好奇心理来尝鲜。就像同样是在知识分享的屋檐下,引爆点一样,接下来继续走下去,就会有很多分岔路口,弄不好就会走歪了。因为引爆仅仅是站到了风口上,只有产品逻辑、用户运营等方面不会掉链子,适时调整优化,才能博得一个更好的未来。分答的百度指数稳步增长也表明了这一点。

产品是互联网的第一生产力,知乎能挑战自己吗?

确实,知识分享本身不是一个“伪商业模式”,不像一些O2O平台疯狂烧钱造出来的虚假繁荣,是存在用户刚性需求的,也属于未来高价值服务经济的一部分,与滴滴的共享用车、Airbnb的房屋租赁共享并无本质区别。只不过,知识和专业经验、能力是无形的。但这并不能肯定知乎、值乎就能高枕无忧、躺着赚钱了。

中国互联网行业里,每一个火爆的概念背后,都站着一大批的模仿者、跟风者,但真正能跑到最后的寥寥无几。即使像腾讯这样的坐拥数亿用户的巨头,也难逃这样的规律。原因很简单,过去的注意力和用户是被“垄断”的,但如今只要产品给力并得到用户认可,流量和注意力并非是决定性因素。这也是我并不看好知乎的值乎、知乎Live产品的原因,理由很多。

一是,有的时候,一个公司的基因往往决定了成败,知乎的基因是一家内容生产型公司,高度依赖外部的生产者,所以,知乎是一个慢热型的平台,且始终很难摆脱小众化的定位。这一点有点像影视、图书领域的豆瓣。既很难做大体量,又在货币化方面没有高成长性。而内容驱动型的平台都有这样的弊端,产品力、用户运营和商业逻辑是短板,恰恰后者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前者。看看知乎、值乎、知乎Live等让人晕头转向的名字,就有想杀死产品经理的冲动,完全没有感觉。

二是,在知识分享这个领域。早在今年愚人节的4月1日,值乎1.0的版本就发布了,而后的5月13日,值乎2.0版本推出,新增了付费提问的功能。前后两个版本会发现,值乎在定位和功能逻辑上摇摆不定,一开始KOL发布问题和答案,分享到朋友圈,感兴趣的用户支付费用,可查看。而后2.0版本中,KOL同样是分享到朋友圈,但愿意付费的而用户可以提问,KOL回答收取佣金。有人认为,知乎初期“抄袭”了大弓,后来改版又“模仿”了分答,结果成了一个“混血”产品。

其实,互联网最怕就是没有自己的气质和方向,拼拼凑凑是出不来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的。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微博火爆时,腾讯有微博,搜狐有白社会。微信火了,网易有泡泡,阿里有来往,但结果很显而易见了。早期的知乎用户都感叹,这几年,知乎其实是走下坡路的,最早是一家小而美的平台。但随后出现的知乎日报跟风了今日头条等新闻客户端,而后又冒出了读读日报。

从运营的数据上看,这两款产品都属于“模仿”的产物,表现差强人意,根本谈不上成功。而且从名字上看,知乎在产品规划上有点“乱糟糟”,运营上也就呵呵了。

齐白石老先生有句话说得很好,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互联网行业也一样。

从一个产品的逻辑上就能看出一家企业的视野和未来发展空间。同样是知识分享的产品,表面看起来是一个战壕,但产品逻辑却大相径庭。这两天在互联网上看到一篇分析知识分享平台的文章,提到一个观点很认同,果壳在行推的分答,提问者付费,回答者获得RMB,答案形式以60S的语音体现,答案还能被旁观者以1元的价格“偷听”,最终提问者与回答者共同分享1元钱。

表面看起来很简单,实质上却蕴藏了很多产品的奥妙,既考虑到了提问者的收益,激励提问的产出供给侧,有助于刺激二次传播,形成闭环,又用“偷听”等玩法,准确把握了网民的偷窥心理。这是做互联网产品的逻辑,融入了后期的运营策略。

知乎能参透用户运营这门学问么?

当前,互联网产品越来越不是“一招鲜”的天下,抖机灵、玩捷径的做法,未来不会有前途。随着互联网竞争进入“深水区”,每个领域初期会扎堆一大批抢跑者,但能跑的最后的一定是“重度运营”的产品,运营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了成败。这一点在行业里已经达成共识。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知乎在产品上左右摇摆,在运营上又有哪些亮点呢?大多数的人可能都会摇头。就像上述提及的,产品与运营是一体化的,产品混乱也代表着运营上的迷茫。

当年,微博靠的就是明星的生产力,如今看看一大批互联网产品都引入明星来引爆,不是挂个产品经理的噱头,就是让明星、网红来拉动用户,特别是娱乐经济当道的今天,更是屡试不爽。分答深悟其中的玄机,从王思聪一天收入上10万元,奇葩说第三季的热门选手编剧鹦鹉史航截止到5月30日,总收入超过6万,以及鬼脚七、周国平、冯仑、章子怡、海清、刘建宏等明星大咖的推波助澜。这拼的是运营能力,也表明分答有高手在运营。

相比,知乎不仅在产品逻辑上有区别,运营上继承了其研究型、考证型的基因。表面看很“务实”,与知乎平台运营保持了一致性,但有专业运营经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破绽”,在引爆点和打造爆款能力上,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说,知识分享一夜蹿红并不奇怪,接下来冒出更多的知识问答、分享的平台也很正常。但最终这一模式能走多远,要看火爆过后,能沉淀下来多少用户,以及用户的活跃度、黏性等指标上的表现。而即使前景广阔,知乎、值乎、分答等,谁能笑到最后?比拼的会是产品迭代、运营、资源整合等综合能力。

对知乎来说,值乎是一款重运营的产品,需要改变过去内容驱动的基因,并变革自身,这才是最难的。所以说,跟风容易,持久性难。知乎在迈向知识分享的路上,虽然我们期望有突破,但肯定不会平坦。

本文系作者 菠萝财经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新鲜劲过了怎么办

    回复 2016.06.08 · via pc
2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