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来到“3.0”时代,细数台网互动的新玩法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其他音乐选秀评审或导师的“精英”地位,《中国正在听》的四位明星听审权力非常有限(每位只有8%)——嗯,你可以理解为是选秀节目的一场“去中心化”。

现在回想,倘若中国电视节目真有什么分水岭的话,05年“超女”绝对高票当选,当时没钱没娃,还称得上年轻的八零后们,用短信彰显出新一代消费者的巨大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除了让一代人用手机陷入一场群体狂欢,“超女”还创造了今后被称为“台网互动”模式的雏形。

如今,近十年过去,科技以其自身频率迭代更新。一夜之间,微信就让短信变得苍老,八零后们纷纷当爹当娘,世界和平递交到九零后手里,电视也日渐沦为客厅里的静物,而在所谓的“电视3.0”时代,每个人都在讨论台网互动的新玩法。

 

“电视3.0”时代,台网互动的新玩法

以音乐真人秀为例,今年以来,从以《我是歌手》为代表的话题效应带动社交讨论,到《中国好声音》第三季在线竞猜游戏的新尝试,再到正播出的《中国正在听》的微信“摇一摇”直接投票,由一屏到多屏的过渡成为音乐真人秀与互联网继续玩耍的不二路径,而玩耍得“凶猛程度”也扶摇直上,背靠光线传媒和央视两大靠山的《中国正在听》更是直接以“互联网思维”作为最大卖点。

今年6月,光线传媒以数千万元的版权费用买下以色列节目《Rising Star》版权。作为《中国正在听》原版,《Rising Star》在以色列曾创下49.4%的收视纪录。其节目设置类似“新经济时代”已颠覆不少传统行业的“产消者”概念,用户即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选手站在舞台中央,身前只有一面巨幕,他要通过歌声让观看节目的观众为自己点赞(原版是通过节目专属APP投票,中国版则借助微信平台的“摇一摇”功能),作为互动,所有点赞观众的头像将可能出现在现场巨幕,当支持率超过70%,巨幕升起,选手得以看到现场观众和四位听审。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其他音乐选秀评审或导师的“精英”地位,《中国正在听》的四位明星听审权力非常有限(每位只有8%)——嗯,你可以理解为是选秀节目的一场“去中心化”。

当然,有些遗憾的是,由于中国的“Radiohead”乐队(你懂的)早在07年就写了这样一段著名歌词:“选秀节目不得采用手机投票、电话投票、网络投票等任何场外投票方式。”这档“去中心化”的节目“汉化”之后,只好由现场500名观众决定选手去留,电视前的观众则可在选手唱歌同时,通过微信摇一摇选择支持或反对,为选手获得优先或豁免权,从而影响走向。

可以看出,移动端与电视实时的台网互动是《中国正在听》的主要优势。其实在此之前,真人秀与APP就有几次“欲说还休”的联姻,包括《爸爸去哪儿》在内的节目甚至已在移动端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稳定的产业链——嗯,APP有着天然的互动性和可植入空间,自然不会被各大电视制作公司轻易放过。

然而,当直接“投票”这种简单粗暴的路径行不通后,包括湖南卫视在内的各大制作方决定“曲线救国”,通过抽奖、竞猜或者手游达到台网互动,但毫无疑问,还并未有哪一次“互动”称得上颠覆,基本只是节目自身的衍生品,相当于一个电影大片儿的周边玩偶,和理想中的“多屏互动”没有直接关系。

稍给人惊喜的也许算是今年《中国好声音》第三季的“好声音电视直播”竞猜游戏。游戏由腾讯视频基于微信平台开发,同样引入微信“摇一摇”互动模式,观众看电视时,每当出现一位新人,可以竞猜选手比赛结果,选对有机会拿奖,虽然听起来蛮俗的,但也算走出了真正意义上“台网联动”实战第一步。

从这个意义上,尽管套有客观上的枷锁,《中国正在听》在参与度上也算往前迈了一步,毕竟,微信用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果走向,而当用户握有生杀大权,无疑会带来更多参与感,这样的例子在互联网上俯拾皆是(按照马斯洛理论,人嘛,都有被尊重,或者说不愿意被忽视的需求),所以虽然“好声音”和“正在听”都是基于微信的“弱影响”,但数据上却有不小差距,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正在听》前四期参与“摇一摇”互动的数据,分别是122.8万,256.97万,491.6和510万,已超过《中国好声音》累计参与用户数,微博讨论次数也达到24.8万——是的,哪怕只是多了一点权力,也足以令人兴奋。

往深一步讲,这也许是进化心理学在作祟,要知道,在祖先150人部落环境里,每个人的声音和决策,都将被所有人听到和看到,这样的“小群体意识”根植于人类大脑,所以当现代人投票或者买彩票时,大脑想象不到数以千万人站在一起的恢弘场景,于是人们才会认为,个人的每个举措都将改变一切,这也是包括支持喜爱选手在内的人类任何投票行为的生理学解释。

 

电视的未来属性——客厅体验

扯远了,下面言归正传,我们来严肃地谈一谈电视的未来。

对于传统电视业的未来,可谓悲歌一片。“我经常看电视节目,但就是没在电视上看过”成为电视人尴尬的缩影。嗯,今天的人们都是“即时性动物”,他们不断切割内容,挑拣出最好片段——曾几何时,各种内容都被打包进又大又重的“包裹”,你不会买一个很棒的故事或者单曲,而是买一本杂志,书或CD,所以即将消亡或已经消亡的才是杂志,书和CD。

这会是电视的未来吗?在我看来,按照这个逻辑,消亡的不是电视机,有可能消失的是线性播放视频节目的大型电视台。总体而言,所谓“电视节目的未来”这一伪问题将被置换成“互联网下的视频应用场景”这一真问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电视本身将不再是一个独立产业,它将是互联网内容生产当中一个特定场景的应用手段,这个手段就是:在分众效应的审美隔阂愈加明显的互联网时代,电视的作用是负责制造一场“大众”狂欢节。

其实仔细想想,无论是十年之前的《超级女声》还是十年之后的《中国正在听》,其本质并没有变,都有着一股浓浓的“节日”气味,制作方将一切资源铺天盖地的用到某一个重要的“节日”之中(大制作也就成了必然),一礼拜已经看了5天视频的“即时性动物”们,开始以各种真人秀定义周末,但正如自媒体人罗振宇所说:“成功的媒体就是在创造节日,这也许是传统媒体最后一块阵地,但不能说这块阵地就是电视,互联网也能做节日,只能说电视还有能力加入新竞争。”

事实上,电视——作为一个诞生于工业时代的传统“硬件”,之所以还能加入竞争,也许可以仰仗的就是《爸爸去哪儿》和《中国正在听》这些带有节日属性的各种“秀”们。毫无疑问,所有屏幕之间的无缝对接和互动是大势所趋,若从供给角度来看,作为一块屏幕,电视机存在的理由似乎并不充分,但别忘了,体验经济时代一个重要转变就是要从需求角度看待产品,就好比脑白金本身的功能属性只能呵呵,但它满足了进城务工人员回家探亲的刚需。

同样,切换到需求角度,罗胖所说:“电视机绝不仅仅意味着一个简单硬件,它是一个人类重要体验场所的核心——客厅。电视机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它是家庭聚合的仪式或图腾。做电视机,不是硬件的扩展,是体验空间的扩展。”

嗯,上世纪80年代,看电视是一项重要的家庭活动,但这种仪式感后来逐步土崩瓦解——05年的“超女”重塑了这种仪式感,人们像过节一般为了某个选手和某一首歌重新回到电视机前。至少在本质上,今天的音乐真人秀延续了当年的主题,当人们在移动端和PC端日渐沉浸在无限个人化和定制化服务中,谁能为大众提供最庄重的仪式,就将赢得市场——要知道,互联网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群体事件“可是2014年世界杯,一个典型的电视应用场景。

所以,未来电视节目也许就是真人秀时代,现在综艺节目成为电视台最为仰仗的收视救星,甚至是“单核驱动”,已经有了这种苗头。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如何以更好的技术手段置身于这些“节日”之中?可以肯定,微信“摇一摇”或者其他APP将在增加互动的同时,平添几分节日气氛。而在未来,当电视机变成客厅里的一面墙,当三维全息图像让音乐选秀的几个评审in your house……相信每个周末,你将选择从“一切为你定制”的电脑端稍微离开一会。(本文首发钛媒体)

【微博:@李北辰TMT ;微信公号:future-is-coming】

本文系作者 鲸落商业评论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还有改善空间

    回复 2014.12.15 · via pc
  • O2O及互联网思维的典型应用结果,引领着很多行业的未来的发展方向

    回复 2014.11.28 · via pc
  • 现在请求与观众互动。

    回复 2014.11.27 · via pc
  • 电视现在真心不怎么看了

    回复 2014.11.26 · via pc
  • 电视网络化是必然的趋势~

    回复 2014.11.26 · via pc
  • 就算笔者看过麦克卢汉的书,媒介和信息的解释还是,让人听不懂啊

    回复 2014.11.26 · via pc
  • 弹幕实际上挺好的!

    回复 2014.11.26 · via pc
  • 虚拟现实是未来

    回复 2014.11.26 · via pc
  • 弹幕有意思

    回复 2014.11.26 · via pc
  • 现在的互动太局限,只限于微信和微博

    回复 2014.11.26 · via pc
更多评论
14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