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医疗觉得,最懂设备已经不够了,还要更懂基层医疗需求

城乡差别巨大,医疗资源不均衡,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符合中国国情”医疗解决方案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钛媒体注:GE医疗集团进入中国已经有37年,如今又进入了上至国家医疗政策开放、下至基层医院改革的医疗健康创新风口。钛媒体编辑走访了GE医疗无锡公司并进行一系列采访,我们想搞清楚:医疗设备“大拿”怎样更懂基层医院?怎样靠设备和服务连接更多的医生与患者?

钛媒体将重点关注大健康领域,我们在微信公开课「钛坦白」中针对大健康领域做过一系列专业的分享,钛小编整理的分享干货在这里:阿里健康王晗:拿什么武装基层全科大夫?AR在医疗健康领域有哪些分羹?

到医院做过超声波检查的人一定知道,医院检查所用的一般都是比较大型的设备,而且需要排很久的队。

无论是位于城市的大型医院,还是地处偏远山村基层诊所,大型医疗设备都让医生工作效率、医疗的可及性大打折扣;甚至在很多基层医院里,未经专业培训的医生对于大型医疗设备复杂的程序和操作手足无措。

因此,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医疗设备厂商,都在努力让各类医疗设备变得更加便携、智能和“接地气”,以此为医患提供革新性的医疗技术和服务。

GE医疗就是其中一个乐此不疲的尝试者和创新者。GE医疗集团专注在医学成像、信息技术、医疗诊断、患者监护系统、药物研发、生物制药技术等多个领域,早在1979年就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并在中国建立了包括独资和合资企业在内的多个经营实体。

GE医疗目前在中国拥有五个全球生产基地:CT扫描系统、磁共振成像系统和X光成像系统工厂建在北京,在上海,有生命科学基地,在无锡建有超声和患者监护仪设备工厂,在桐庐建有滤纸生产基地。此外,主要生产磁共振磁体的天津生产基地也正在建设中。  

对于GE来说,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市场,每年保持10%的以上的速度增长。GE医疗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不言而喻,不过,仍在转型中的中国面临着重大挑战:城乡差别巨大,医疗资源不均衡,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创新面临诸多挑战。

除了在技术和产品方面创新,GE还在深入了解行业和客户需求,尝试在服务和市场方面找到创新的机会,“符合中国国情”解决方案应该是什么样子?

怎样让医疗设备更“傻瓜”也更智能

十年前,基层超声市场还是黑白机一统天下,市场亟待一款图像质量高、操作流程简单、界面优化易懂、易学易用的彩色超声设备。

2002年,GE推出了业内第一款笔记本式全身应用型彩超LOGIQ BOOK,GE医疗无锡公司自此开始成为自主研发基地。此后,GE无锡公司研发了一些列彩超,在性能、图像质量、扫查模式以及专科应用帮助医生有效改善、提升诊断能力和信心。其中在2009年推出的平板式彩超Venue 50,被称为是“医疗行业的iPad”。

GE的这些创新,都是基于基层医院的需求。2011年,GE成立了针对中国基础医疗客户的研发团队,逐家拜访基层医院,面对面地了解院长、超声医生、患者的真正需求,根据这些需求将产品细化。

GE医疗无锡公司总经理赵威东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提到了一个典型案例,在无锡研发团队拜访某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时发现,这所小医院里唯一的超声医生竟然是原来的出纳经过培训拿到了上岗证,对于超声设备的操作能力捉襟见肘。赵威东和他的团队发现,基层医院无数超声医师群体痛点在哪里:他们缺乏专业性、不会使用超声设备,需要设备使用界面、工作流程简单,可靠性好,环境适应能力强

GE此后研发的LOGIQ F系列就是基于这些调研。除了新型设备,LOGIQ F系列还开发了超声设备的教学软件助手Scan Coach,让农村医生在没有专家的帮助时也能轻松使用超声系统。

而下图中这台可适用于腹部、心脏、泌尿系统的超声视诊仪Vscan,尺寸与智能手机的大小相当,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成像信息,帮助临床医生即时了解病人体内健康状况,更加准确地对病人进行分诊分类——这是GE医疗无锡公司在2011年研发制造的。

GE超声视诊仪Vscan

无论是大型医院,还是基层诊所,都可以依靠这些具有较高便携性的医疗设备及时完成临床、体检、急救以及成批灾害事件的疾病和伤害的检测诊断。

赵威东对钛媒体表示,产品的不断研发和创新,得益于GE的“工匠精神”。“GE资深工程师的培养体制非常好,而且我们会不断的了解客户的需要,与客户互相分享,车间就像一所大学一样。”他说。

无锡市人民医院是GE新型医疗的客户之一,这家医院的心功能科主任钱大钧告诉钛媒体,“以前的操作模式过于复杂,一个菜单接着一个菜单,步骤很多,严重影响时效性,比如心脏检查,往往需要争分夺秒。而现在随着应用以及计算机的不断改进,有很多地方GE都做了一键优化,计算机自己会调节。GE的产品也在第一时间朝便捷性发展,当然这也是来源于临床之间的沟通。”

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姚勇也认为,这些便携式的、移动的医疗设备给基层医院带来了便利。当通过无锡的物联网技术让这些设备和大医院联起网来,基层的一些检查结果,可以直接送达大医院的医生进行远程分析、诊疗。

“摸着石头”探路远程诊疗

姚勇院长提到的远程诊疗,再加上设备智能化、大数据,成为从医院到医疗设备厂商都在积极探索的3个重要方向。互联网带来的变革,让患者和医生之间那层无形的隔阂似乎正在淡化,也让基层医院的患者有了让大医院医生诊疗的可能。

检查设备的升级,正在让远程医疗成为可能。

钱大钧举了一个例子,“有的病人在我们的下属医疗机构做了心电图的检查,发现有问题;但是等到他到我们医院来的时候,可能已经不发作了,而我们再检查,抓不到任何证据,也就不能够明确诊疗方法。但是,现在依靠移动医疗或者是远程医疗,那边做了检查实时传到我们这里来,或者通过手机APP移动地跟病人进行连接,实时地上传过来,我们这边医生就可以协同合作。”

远程问诊是GE一直在试点的项目,GE还曾经试图将地区内知名医疗机构与三到五线城市的基层医疗点进行牵连,将X光片疑难杂症的治疗通过网络传至大医院名医处,以远程医疗的技术实现“分级诊疗”,减少最终的误诊率。

不过在中国实现远程诊疗,依然面临两个挑战:

第一,分级诊疗的诸多门槛并不好跨。中国市场非常广阔,仅所谓基层医疗就有六七个不同的细分市场,县人民、县中医、县妇幼、大的社区卫生院、乡镇卫生院都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基层医院来讲,设备升级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花几十万到上百万购买一台医疗设备是一笔不小的投资,收费标准的不同也使得各地对这类创新技术的接纳程度也不同。曾经GE医疗和微软合作进行的河北丰宁县的远程医疗试点也因各种原因最终被搁浅。

还有一点,优质人力资源紧张也是一道现实考验。随着GE医疗庞大且不断增长的装机设备数量,装机范围从一线城市扩展到边远农村,设备操作人员遍及各个科室,培训需求变得繁多且复杂。

GE的解决办法是在成都建立了一个远程应用支持中心,如果基层医院在装机和使用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可以“一键连接支持中心”,数十位专职应用培训人员通过实时视频,远程协助用户解答问题,涵盖了GE全线医疗设备。此外,GE还推出了自己的健康云系统,尝试将这套系统将能够与全球50万台GE成像设备进行对接,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分析患者数据并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不过,尽管受惠于国家政策的大势所趋,但由于新政具体细则落地时间未定、跨地域实际现状纷繁复杂,率先进行实践的GE还未能看到显著的成果。曾有业内人士表示,“即便借助现有企业技术的帮助,分级诊疗仍是个漫长的过程。

“推倒医院和GE的围墙”

GE同各类医院开展的合作由来已久,因为他们逐渐发现,自主研发的新设备,必须要接受临床的检验;同时,研发的很多灵感也必须来自于临床。

据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姚勇介绍,GE医疗无锡公司与无锡市人民医院的合作包括科研合作、专利方面以及人才培养三个方面。而赵威东向钛媒体透露,GE将会有研发中心放在医院里面,医生随时可以到实验室来分享实验的成果,而且GE会专门成立临床医疗小组跟医院做对口,而后会共同发布一些科研成果。另外,双方定期安排人员至对方单位互相短期学习、沟通和合作。

无锡是物联网重点发展的一个区域,无锡的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将会成为物联网的第一批受益者。GE的新型智能设备如何在医生手中发挥最大的效益,这是无锡市人民医院和GE加深合作的出发点。而三甲医院对于GE医疗的价值自不必说,无论做设备还是服务,都必须从医院了解一线用户体验度。

陈越新向钛媒体表示,“医院一直在转型,还不算研究型。以前只关注临床,我们现在这么多博士,也在往研究方向发展,现在国家新的一些体制也是这么要求我们的。”而且,“研究不一定是搞高大上的,有时把平常的事情做得好一点可能就是研究。”陈越新这样说。(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杨雪丹,编辑/葱葱)

本文系作者 杨雪丹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162
149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