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本质是手机的延伸,缺乏连接性留存概率注定很低

APP和软件最大的不同,早就因为平台基因的不同而决定了。根植于PC的软件,很大程度上还是功能决定,是一个创造工具;而出身手机的APP,因为手机本质上就是一个连结的工具,注定了APP就是手机的延伸。

前几天突然很惊悚地意识到,我竟然如此容易地就又安装了一个阿里系APP——蚂蚁聚宝。

几年以来,我一直坚持用16G的iPad Mini作为我的主力iOS设备。这里面的关键词其实有两个,一个是iPad,因为它的续航能力和屏幕大小,非常适合移动办公的场景;另一个是16G,我一直死死地抱着这个最小集不放,是想通过空间的限制,逼迫自己不断对APP做出选择,看看最终会有哪些应用会长时间地留存下来。

和安卓系统很容易招惹“全家桶”不同,我在iPad上制定了很苛刻的原则:

1.基石APP是微信、支付宝、Kindle、Evernote;

2.可以用网页替代的应用不装,所以我没有安装京东、亚马逊和携程的APP;

3.高频急需应用要装,提供不确定服务的APP要全覆盖,所以我安装了所有的打车APP以覆盖盲区;

4.功能性和体验性的APP,大量安装,大量删除。所以我的iPad里,社交、游戏和阅读软件来来往往。

但是蚂蚁聚宝的安装,让我仔细回忆了一下最近APP选择的决策过程,有3个特别值得回味的例子。

一个是我最终删掉了最早花掉30美元买的酷炫的iWorks套件,开始是因为空间原因替换成为WPS(iWorks套件加在一起空间占用超过500M,而WPS好像还不到100M),但最后又重新用上了Office 365,开始是因为可以很方便地在PC、苹果和移动端上转移文档,在这一个原因面前,空间和体验都不是问题了。

另一个是我曾经疯狂地到处推荐Opera Coast Web 浏览器,移动端的体验非常好,但是当我发现Safari支持Evernote的剪藏和分享,就忍痛放弃了。

最后一个案例就是从支付宝到安装蚂蚁聚宝,竟然是在随手点了一下支付宝里的一个链接,然后不知不觉被推动参加了一次7天6%回报的的理财购买,这种基于场景的自然推荐的威力实在太大,以至于我在下单之后,才蓦地意识到已经陷入彀中。

仔细回忆下这3个过程,就会发现,在这些关键的选择中,我自己对于连接性的重视,已经超过了功能和体验。尤其是我们对于经常使用的核心APP,似乎产生了一些拟人化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会很自然地沿着功能的延伸和连接,到达新的App。

其实仔细回味一下,APP和软件最大的不同,早就因为平台基因的不同而决定了。根植于PC的软件,很大程度上还是功能决定,是一个创造工具;而出身手机的APP,因为手机本质上就是一个连结的工具,注定了APP就是手机的延伸。

在我们每个人的智能终端里,最终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有极强连接性的APP,它们不但连结人(微信)、服务(滴滴)和资产(支付宝),而且越来越展现出彼此之间的互联性,从而形成每个人不同的手机微生态。对于每个新的APP来说,只有能迅速把自己连结进微生态,才能保证持续的留存率。

对比一下手机游戏,画面精美、情节恢弘的《无尽之剑》三部曲尽管可以卖出百元的高价,但是它的留存率肯定比不上连接性更强的部落战争和炉石传说。

沿着这个思路推演一下,未来微信的应用号,威力应该是极其惊人的。(本文首发钛媒体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