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有80多部科幻电影在广电总局注册,去年为0,科幻产业的风口来了?

今年在广电总局已经有80多部科幻电影注册,而在去年,这个数字是0。中国科幻本土化浪潮已经开始了。知名影评人张小北认为:对科幻产业来说,要借着这一轮的科幻热,尽快地完成自己的产业化、专业化和细分化。而为这一天,钛媒体其实也已经整整准备一年了。

科幻电影的创作与研发论坛

科幻电影的创作与研发论坛

钛媒体注:长篇科幻小说《三体》的火热让更多人看到了科幻文学市场的机遇,尽管这部小说被认为“很难拍”,但众多包括湖南卫视在内的制作方开始争夺其版权。

今年在广电总局已经有80多部科幻电影注册,而在去年,这个数字是0。中国科幻本土化浪潮已经开始了。在10月末的一场“科幻电影创作与研发”论坛上,知名影评人张小北认为:对科幻产业来说,要借着这一轮的科幻热,尽快地完成自己的产业化、专业化和细分化。而为这一天,钛媒体其实也已经整整准备一年了。

昨日晚间,钛媒体刚上线了互动科幻创作平台“钛妹科幻” (点击直接进入钛妹科幻频道),为无数科幻拥趸者和科幻写作者提供阅读、写作平台和众筹、出书机会。那么,科幻作家、编剧、导演、影视制作人们对当前国内科幻热潮怎么看?

以下内容根据上述10月23日的“科幻电影的创作与研发”论坛实录整理而成,经钛媒体编辑:

张小北,影评人,太空堡垒预告片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严蓬,小马奔腾影业公司策划总监、影评人。

郭帆,影片《同桌的你》导演。

陈楸帆,科幻作家,代表作《无尽的告别》、《荒潮》。

周文武贝,《蒸发太平洋》导演。

吴岩,北师大教授,科幻作家,本次论坛主持人。

中国科幻存在本土化的问题吗

吴岩(科幻作家):有消息说,今年在广电总局已经有80多部科幻电影注册,这个数字去年是0。今年有这么多,对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看法?

郭帆(导演):本土化是中国科幻一个很大的命题,中国没有去探索未知的传统,也没有外星文明的传统,涉及到这些领域的时候,想要落地就特别难,只能说我们要一步步地去试,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是可能拍了很多影片之后,我们可能知道什么是不对的。

周文武贝(导演):我觉得,从创作者来说,不一定要刻意打上一个中国烙印,如果我们创作的核心是中国的,我们的成长背景、历史文化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在我们的作品当中。科幻为主的好莱坞特效电影在全世界畅行无阻,这跟科幻理念的国际化是有关系的。我认为中国的科幻基础是非常成熟的,包括我小时候,几乎所有男同学都有一本杂志叫《飞碟探索》,这本书在儿童当中是脍炙人口的,在全世界来说,科幻都是所有儿童以及成年人的爱好,不管是在文学上、电影上。

吴岩:两位有不同的意见,我记得我问过刘慈欣,科幻到底是文化独特还是普世文化,他也认为科幻是所有作品里面最普世的文化。

完成中国科幻电影产业体系的建设,怎样借势?

张小北(影评人):科幻电影是电影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品,而且这么多资本需要出口,科幻电影自然成为热点之一。但它有多热呢?跟幻想有关的都算进去可能有80多部,实际上每年电影有将近1000部或者超过1000部,科幻电影8%左右的比例,我认为并不多,其实应该更多,只不过我们现在的生产能力研发能力还达不到,实际上科幻电影在市场上应有的比例我觉得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严蓬(影评人):赶潮流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状况,它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地方:好的就是,能够在短期内聚集很大的力量和关注度,比如说喜剧,它不需要这种关注度也能活得下去,但是科幻不一样,科幻被冷落的时间很长,又包括很复杂的东西和感情,有来自科技界的,有来自民族心态的,其他的很多类型片还真没有这么多麻烦的东西;不好的地方就是,潮流有来就有去,落潮的时候能不能留下一些金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张小北:应该现在趁这个机会,尽快地完成中国科幻电影产业体系的建设,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认为这个体系搭建完成了?最顶尖的人,像刘慈欣老师,能挣到钱,最底端的人,像刚刚进入到科幻写作,一年能够在科幻电影市场发表一到两部作品的人,也能从整个科幻产业里面挣到该挣的钱,当这样的一个健康体系完成以后,不管电影周期怎么起伏,只要体系在那儿,就永远有机会在将来回到那个周期的时候还能起来

中国电影在110年里面起起伏伏,但是中国武侠电影从来没有真正衰落,只是有一个大的周期而已,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么一个相对完整的武侠文化的产业在这儿。我们现在应该借着钱比较多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时候,尽快地通过科幻行业和电影行业联手,把科幻电影产业搭建出一个基本的框架。

张小北:还可以利用电影行业这次科幻热潮打通科幻的流通度问题。资本介入后,正在把过去中国电影、中国科幻过去这30年积累下来的优秀作品加快流动,现在如果能够得到国家层面的制度支持,再加上有一个行业内部的好的协调机制,我们就能够加快创意在整个产业内的流动性。比如说通过政府的扶植降低流动成本,比如说科幻小说的版权交易,能够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加快流动。让各个层次的作者,能能赚到钱,如果我们能形成这样的一套产业体系的话,我们就等于有了一个源源不断的源头,就是活水,能够流动起来。

中国科幻文学融入科幻产业链,还欠缺版权代理制度

陈楸帆(科幻作家):科幻是一个新的风口,风过了之后到底留下什么,是一地鸡毛还是什么东西?我是比较谨慎乐观的一个态度。好的方面来说,是让科幻作家富起来,能够集中精力做更多更好的作品。我也有点担忧:

所谓的IP热潮特别特别火,什么事都要扯上IP,从另外一个方面会让很多的作家会变得特别浮躁,他写东西的时候可能不是出于讲好的故事、塑造一个人物,或者是真的去发掘科幻小说的这种探索性、创新性的这种东西,而反倒是会考虑非常多的商业上的东西

我觉得作为一个作家,大家都要清晰记住一个位置,就是创作的要保持住你这份创作的初心。每个人都做好自己本分的事,该富起来的时候肯定会富起来,该掉下去一地鸡毛的也可能是一地鸡毛。

严蓬:楸帆说的我特别有感触,我在电影公司接触很多项目,很多的本子拿来,从技术上来讲没什么大问题,该有故事的有故事,该有人物的有人物,但让人觉得没神,很多本子完全是当作工业的东西做出来,你能看出这个编剧对这个剧本没有爱,我就怕科幻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张小北:我们如果要想让中国科幻文学融入到科幻产业链里,欠缺的东西非常多。我们欠缺相应的版权代理制度,如果你是作家,你就专心地做作家的事情,至于怎么把它卖出去、卖出最好的价钱,让你的利益得到更多的延伸,是有专门的版权代理人完成的,咱们现在别说普通作者了,连刘慈欣老师这样的作者,都没有版权代理人。为什么?钱还是不够多,养不活专业的版权代理人。

但是我比较乐观的是,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电影刚刚走过这个环节。我自己有一个公司,我有体会,2010年之前,中国电影是没有预告片这个行业的,因为大家觉得不就是一个片花吗,随便剪剪就完了。为什么2010年之后出现这个行业?因为2010年中国电影产业达到100亿,到了这个规模以后,专业化、体系化、细分化是必然要出现的。对科幻产业来说,要借着这个东风,尽快地完成自己的产业化、专业化和细分化,把这些东西完成以后,才能够让创意流通起来。(本文首发钛媒体,由钛媒体编辑/陈拯 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好,说得好

    回复 2015.11.05 · via android
  • 选择不对,努力白费。股市很现实的,有实力赚钱,没实力送钱。 加专业炒股业务员筘3171-859668提供强势反弹暴涨短线股!T+1重利出局!

    回复 2015.11.03 · via pc
  • 扯犊子,一群人看这个号、好,就去这里了。

    回复 2015.11.01 · via pc
  • 行业的完善带来更多的产品,质量的保证是关键因素。

    回复 2015.11.01 · via android
  • 期待拍的好吧,虽然不是好莱坞巨制

    回复 2015.11.01 · via android
189
5
209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