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Wimax进军5G,中国TD-LTE准备好了么?

5G标准的制定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目前声音最大的是来自欧洲的爱立信、中国的中兴和华为,而基于在4G标准中竞争失败的Wimax也要参与进来,这就是说5G标准制定将有中美欧三股势力。wimax要来了,中国TD-LTE准备好了么?

5G标准的制定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目前声音最大的是来自欧洲的爱立信、中国的中兴和华为,而日前据飞象网项立刚在2015IDF上与Intel的高层交流时他们表示也要参与5G标准制定,其标准就是基于在4G标准中竞争失败的Wimax,这就是说5G标准制定将有中美欧三股势力。

中欧基于现有4G标准发展5G

全球的4G标准是LTE,LTE有两个分支,一个是中国的TD-LTE标准,一个是欧洲主导的LTE-FDD,美国企业在4G标准中失去了自己的声音。

影响力最大的是欧洲的爱立信,欧盟已经确定了由爱立信担任新一期的METIS-II欧盟项目负责人,领导5G系统研发。爱立信正是欧洲4G标准LTE-FDD的主导者,在3G时代开始制定4G标准的时候正是爱立信提出了LTE(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otion)这个名字。

在5G标准制定上,爱立信亚太区CTO Magnus Ewerbring 认为,5G有一部分网络技术是在现有技术的演进,另一部分是革命性的,而且运营商的网络投资很大也希望将以前积累的投资延续使用下去,当然它的5G标准将是基于LTE-FDD进行演进。

中国第一次参与国际移动通信标准是在3G时代,当时中国提出了自己的TD-SCDMA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自己的4G标准TD-LTE。中国有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商华为和全球前五大电信设备商之一的中兴,看起来实力强大,由于中国在TD-LTE标准上拥有较多的专利,并且在3G时代和4G时代都是专注于于TD领域,而且欧洲已经明确了基于LTE-FDD发展5G,中国自然只能选择继续基于TD-LTE发展5G。

今年7月华为宣布和中国移动、日本软银共同发布了TDD+移动解决方案,通过融合多载波技术、4x4/8x8 MIMO等多种技术,可以实现5倍于4G频谱效率,其速度可以达到2gbps,比现有的TD-LTE快20倍,5G标准的设计速度是10gbps,华为的4.5G方案已经接近了5G的理论设计速度。

Wimax和TD-LTE是死对头

在制定4G标准的时候,在3G标准上拥有CDMA专利的美国高通提出了UMB,试图延续其CDMA专利优势,美国Intel提出了Wimax标准试图发挥它在WIFI技术上的优势,而中欧希望摆脱美国的影响,双方合作共推LTE。

2008年UMB因为技术缺陷高通宣布退出UMB,作为IT企业的Intel在推Wimax的时候没有争取到高通等CT企业的合作,高通和爱立信等企业基于长期在CT(通讯技术)领域积累的利益考虑在2010年选择了支持TD-LTE导致Wimax得不到通信产业链的支持而迅速失败。TD-LTE在日本和中国商用的时候,高通都是首先提供成熟芯片的企业,高通为TD-LTE的成功商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Wimax和TD-LTE都是时分技术,与4G的另一个分支LTE-FDD不同,FDD是频分技术,所以Wimax和TD-LTE是死对头。目前中国TD-LTE标准走向国外的希望就是原来发展Wimax的运营商。

Wimax进军5G对TD-LTE不利

从产业发展看,全球共用一个标准成本最低,不过基于各国的产业利益考虑,5G移动通信技术标准还是会分成两个阵营,一个是欧盟的FDD阵营,另一个自然是TD阵营了,Wimax再进军5G自然是和中国的TD-LTE直接竞争,当然对中国不利。

4G时代,高通和爱立信支持中国TD-LTE标准却未能在中国获得相应的回报。4G商用以来在中国三个运营商的获得最多设备份额的都是中兴、华为等中国企业,爱立信获得市场份额不高。北美市场担忧安全问题一直不让中国的中兴和华为进入,爱立信在北美市场获得了大量市场份额,去年北美市场的营收占爱立信营收约20%。

高通去年在中国市场受到反垄断调查,中国作出的反垄断处罚要求高通专利费收费基准按65%收取。目前高通正受到中国的展讯、华为海思和联芯等中国芯片企业的挑战,反垄断处罚降低了高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华尔街正推动高通的对手Intel并购高通。

因此如果Intel推5G标准的话,由于Wimax不是欧洲标准LTE-FDD的直接竞争对手,而是中国标准TD-LTE标准的直接竞争对手,爱立信基于其在北美的利益考虑恐怕会在5G时代支持美国标准Wimax。同样的,高通基于利益考虑这次应该会改变立场支持Wimax,其目前正研发LTE和WiFi的融合技术。

面对5G标准制定的博弈,中国准备好了么?这次Wimax可是有备而来!

本文系作者 柏铭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