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浪潮,将如何重新定义“工厂”?

当新兴的IT技术渗透到工业制造业中,智能设备、智能软件、新材料等都将大显身手。到底谁在帮助工业制造业参与这场智能化趋势的改造?机器解决方案提供商施耐德电气就是其中之一,“工厂”两个字的概念正在被重新定义。

【李小年/钛媒编辑】智能一词已经肆无忌惮地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无论是我们手里拿的手机还是胳膊上戴的手表,亦或是客厅里的电视,离开“智能”的庇护,分分钟就会被市场所抛弃。

不仅是消费电子产业,看似笨重而传统的制造业也开始被迫走上智能化之路。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不断攀升,为提高效率节省成本,我们国家作为公认的制造业中心,向更加数字化更加智能化的工厂运营模式转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工厂”两个字的概念,也正在被重新定义。

就国内目前的制造业发展阶段来说,工厂的智能化首先是从“改造设备”开始,而这些都离不开新兴IT技术的支撑,比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等。车联网已经把高大上的汽车行业拽到了互联网圈里,阿里巴巴刚刚宣布联手上汽打造互联网汽车;而一直不甘寂寞的乐视也在跟北汽秘密的启动乐视汽车项目......这些互联网企业插手汽车行业,能带来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让汽车连上网络,智能起来。

诸如此类,当新兴的IT技术渗透到工业制造业中,智能设备、智能软件、新材料等都将大显身手。那么,到底谁在帮助工业制造业参与这场改造?

机器解决方案提供商施耐德电气就是其中之一。针对工业OEM市场当前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施耐德正在做出新的尝试,即将大数据管理和云服务等最新的IT技术融入MachineStruxure™机器自动化平台架构和OEM解决方案中,推出18款创新自动化产品、服务以及行业解决方案,以此来满足工业用户对于优化成本、创新、绿色智能制造的要求。

钛媒体编辑在实地参观中看到,施耐德电气模拟工厂中已经装备了成熟的智能人机交互、Delta机器人、二维码分拣系统等智能设备。

具体来说,他们都分别做出这些事情:

智能人机交互可以在移动设备上安装客户端,实现智能操控;Delta机器人作业时可以视频识别,依据识别位置自动抓取,也可以二维码读取,记录物料流动信息;二维码分拣系统能够通过二维码识别,自动分拣。这些产品给人最大的亮点就是“智能化”,这在互联性、自动化、能耗上集中体现。

 

依次来看。首先解释一下互联性:施耐德的产品是基于以太网络实现互联,同时用户还可通过蓝牙、web visualization功能以及智能设备的APP三种方式实现设备和机器运行可视化的实时远程控制和维护。

在接受采访时,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事业部机器解决方案负责人Elie Belbel对钛媒体表示,随着物联网、互联、云技术的发展,通讯变得尤为重要;施耐德电气是通过用以太网IP的方式,即使从最小的PLC到最复杂的伺服控制都会希望通过以太网IP的形式进行这样一个总线通讯,不仅仅是在PLC上,能和各个自动化元器件都能够进行通讯。

这样一来,使得施耐德电气从简单的机器到极其复杂的解决方案,整个扩展性、灵活性都能够得以充分体现,同时所有的数据,不管是到上位还是在整个设备层面的控制都能够有一个实时的统筹化的监控。

 

其次是自动化方案。智能家居设想的最高境界就是自动化,而这需要统一的控制中心。在自动化方面,施耐德电气首先要做的就是软件平台的整合,将之前七个不同的软件平台统一到一个平台上。施耐德电气基于最新通用软件平台SoMachine V.4.1,推出了包括PLC、运动控制以及HMI(人机界面)等系列新品。这样,一个软件平台能够覆盖PLC、伺服、变频器在内所有主要的自动化的产品,都在一个软件平台下来实施的。一个软件提供完整系统的解决方案,内嵌众多行业应用的功能模块,极大程度上减少程序复杂性。

 

最后是降低能耗。施耐德电气号称全球能效管理专家,在这方面自然不会马虎。基于MachineStruxure™架构,将大数据和云服务运用到机器自动化和控制中,利用机器能效管理模块,OEM用户可以实现能效数据的采集、展示、分析和优化管理,提升运行效率和减少能源消耗。

针对云服务,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徐骏告诉钛媒体,明年施耐德将在市场上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它同时强调服务是目的,云是实现手段,而施耐德将会采用三种方式实现:第一种就是施耐德以技术为支撑,帮助客户打造私有化的云;第二种是打造施耐德电气公共云,以此来服务所有的客户;第三种是三方协作的形式,施耐德电气帮助客户在第三方的云平台打造云服务。

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施耐德电气的目的还是帮助企业制造出高效、创新的绿色智能机器,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工厂,这也是未来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必由之路。未来,无论是我们的生活还是制造业中,新兴的IT技术必然会逐步渗透其中,甚至成为主导力量,它会让我们的生活变的舒适便捷,也会让生产制造变的高效智能。(本文独家首发钛媒体)

本文系作者 李小年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快报

更多
50
54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