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睡觉、黑人人?当这些已经形成一种惯性……

杨君君:黑人人网已经成为了很多行业专家和媒体的必修课。这像极了“羊群效应”所描述的那样,当一个人的某些观点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就会有更多的人前赴后继的进行争相仿效。更重要的是,对方确实出现了问题,所以也很难一一辩驳。

最近看一些互联网的评论,发现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人人网都会被行业专家和媒体拿出来去批一顿。(或许我因为只看自媒体和网媒,看太多了?)

不过这次最有趣的是,竟然看到人民日报的官微,“人人网消失,暴跌3/4,你怎么看?”,官方喉舌都跳出来,真是墙倒众人推啊。研一时老师讲过一个八卦,说为什么当年小马哥要做qq.com,因为曾经被新浪黑出翔……一旦有了门户新闻,就像有了核武器,可以不主动进攻,但必须手里有。这就是我们为啥很少看见门户科技频道上狂黑另外一个门户,因为没意义,直接会招回来一脸挠,最多也就是把对方财报里的负面亮点当标题糊首页上示众。

如果我们把这些写人人的文章的观点和标题放在一起,你会发现其实过去半年里说的内容也就是这么几点:人人网股价狂跌、人人网战略失误、人人网陈一舟躲在小屋炒股票,人人网卖糯米求生、人人网重走老路等等。

股价没有IPO时高而一直低迷是事实;移动互联网转型动作缓慢也是事实。但看到有的文章写的如同传记大片,“陈一舟叼着雪茄,坐在自己的总裁办公室里,敲下”卖出“的键盘按钮,一瞬间净赚几千万美元……“就不免令人称奇,这和写领导人传记那种,“主席在窗前踱步许久,突然沉吟说,XX同志来了没有?”,一样让人亮瞎狗眼。在每次获得阅读快感之后,我有时候也在想,这些内容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又有多少是道听途说继而自己牵强附会去臆想创造的呢?为什么腾讯把搜搜卖给搜狗,就叫做双剑合璧,把易迅和电商都打包给京东叫全心投入,而人人把糯米卖给百度就变成烫手山芋,卖子求荣?

最有趣的是,我发现同一个记者,可能在3个季度前写的是,分析师认为人人或许不应该再继续投入在糯米上,而是转手给别的O2O大鳄更好;而上个季度,同样的记者,口吻又变成,这种做不成就甩手的作风已经成为人人网的积习。我想如果我是陈一舟肯定疯了——我是卖还是不卖?

这种类似的文章被一遍一遍去转载后,黑人人网已经成为了很多行业专家和媒体的必修课。这像极了“羊群效应”所描述的那样,当一个人的某些观点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就会有更多的人前赴后继的进行争相仿效。更重要的是,对方确实出现了问题,所以也很难一一辩驳。

用这个比喻来描述黑人人网的惯性现象虽然非常恰当,但这并不能解释这种现象发生的更深层次原因。实际上,形成黑人人的群体观点,另外一个关键点在于,不黑人人的学校用户恰巧不掌握这个主流话语权。这就如同,我们可以在媒体上大肆讨伐90后的滥情和不负责任,而且你似乎无法看到他们的回应,但实际上90后们要么压根不在乎这些内容,要不然他们会躲在人人网、QQ空间里去吐槽社会上的这些偏见,为啥一说90后就是工作没责任心、花心乱性没节操?

具体到人人网,其实就是我们异口同声的集体讨伐,是为了说什么,还是想用它表达我们深层次里想说又说不清楚的某种情绪——能否对曾经自己迷恋但现在看起来刻意要逃离又故作潇洒说BYE,又或是能否冷静想清到底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价值。

 

人人网战略转变中的漏洞

作为一个今年刚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僧,如果你要问我,“毕业之后,你是否还会使用人人网”,可能我的回答是,“现在可能还会继续用,但过一段时间,很可能就不会用了。”像我这样的回答经常会被用来佐证人人网发展的局限性,即便是在半年前人人网宣布“重返校园”的战略发布之后,也经常有人用此来说明人人网不能作为一个持续型的社交平台。

其实,我认为人人网过去几年面临最大的挑战不是这里。它曾经和开心001打过一场不那么好看的争斗,然后遏制了对方的增长,这说明曾经在白领市场他依然有过机会,用户曾经认可校内网变身更全面的“人人网”;它曾经和腾讯的“朋友网”继续死掐校园,直至对方在这块的运营偃旗息鼓,证明了在校园里的工作不是简单靠QQ好友关系链就能复制的。为什么?实名制的社交关系链,是它在SNS阶段的核心DNA。

这个DNA就如同偷菜一样,是一种在骨子里具备病毒扩散而且自保护的特性,也就是说,一旦一个社交网站的实名关系链建立起来,用户的迁移就很难,偷一棵白菜可以,你搬走整个菜园,很难。

但是,我要说但是了,这个在PC时代的坚硬壁垒(用户烦于再去另一个网站创造实名好友关系)被一个轻巧的“二向箔”打破了——是的,手机通讯录。要知道,每个获得授权的手机app都可以读取你的手机通讯录,那里面都是实名呀,而且都有电话号码。因此,就像我初上人人网的惊喜一样,“原来你也在这里啊”变成了手机上的“你的通讯录好友也在使用,接受她为好友”,用户在惊喜中连戳几下,立刻就快速的完成了一个新的“实名制”的社交网络的搭建,只不过,这一次是在手机上,而且比email邀请更快。

这也就注定着,在移动互联网的市场上,领先产品的覆盖和倾轧是更加急速的。这也就意味着面对全人群再提供一个通讯社交软件的可能,几乎没有。用户才不需要“微信的挑战者”,用户用的很好就不想换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见贴吧、陌陌、人人网的app版本,都在努力找到一个独特的垂直切分点。这个时代,谁在说我要取代微信,那一定是来往或者易信的,但其实你看现在易信也不这么说了。大家都想明白了,不可能的事情不要死抗,相反,找到一个垂直的说法,陌生交友?秘密?兴趣小组?校园广场?这些都是在努力找到一个利用LBS(手机第一特性)又保持独立特点的做法。而通讯录因为每个app都可拿到,因此在这件事已经没有所谓独门秘籍了。

所以,我完全不吃惊人人网说他们要重返校园和年轻人群,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在胡同里打败大街上的车,这个转型是明智的,但一样需要时间来验证。究竟这种策略是否正确,我们暂时还无法做出定论,毕竟人人网这种年轻化的战略才仅仅实行了半年。而且再不客气的说一句,人人公司不是一向高瞻远瞩,战略正确战术渣的么?所以,我觉得说主动转型也罢,被动逼迫到要进化也罢,至少从整个社交领域的竞争来看,现在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地位几乎无可撼动,人人网其实在内心也已经不太指望自己能够成为另一个微信了吧,所以逐步收缩防线,跟现有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做个区隔,死磕学生群体,伺机顽抗。

说回我刚才说的“毕业不再用人人”,这个看似合理逻辑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思考——即作为一个社交平台,特别是在中国互联网的竞争环境下,究竟是应该再去做全领域的人群覆盖,还是聚焦在一个特定的年龄段更有机会?当我们说“只要一离开校园,就不会再用人人网了。”的时候,从另外一方面去看,就变成,在人人网上的用户必须保持年轻,不要忘记,当我们老了的时候,每年仍然有一大批毛孩子走进高中和大学,成为人人网的新用户。我的老师们永远留在大学,我不能说,老师,我们走了,你就人生没价值了,实际上在老师来看,我不过是14年毕业的一个丫头,14年又新入学了又一拨人而已。所以简言之,大学老师如果可以过得很好,我们大可不必长吁短叹,担心专心服务学生和年轻人群的品牌,从此痛失这那,一贫如洗。从近期人人客户端的版本更新和宣传策略上来看,似乎要将这种策略一走到底。

“在国内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平台能像人人网那样对学生群体进行高度聚焦”,这可能会是人人网最不忿的自我呐喊,但也并不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君不见微博和微信的年龄下沉也非常快,更别说陌陌对荷尔蒙冲动的少男少女们充满了怎样的诱惑。如果人人以为躲进胡同就一定稳操胜券,那倒真不是这样。学生并不是一个单一属性的标签,同样还可能是一个“时事新闻爱好者”、“朋友圈晒图狂魔”、“夜晚撩骚的宅男和少女”,你动作慢了别人就抢了。

 

和年轻时的品牌说再见并没有错

对于这种惯性黑人人网的现象,其实另一个原因在于不同阶段的人对于品牌的认知。即可能在一个学生看来,人人网很有可能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平台,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有人人网站的帐号,并且人人网在基于校园战略中,可能形成一个全新的校园生态体系,但对于已经走出校门很久,或者已经很久不用人人网的人来说,人人网似乎只是一个毫无生气的爬行动物,毕竟对他来说,已经很久没有用过人人网了。

但这里想说的是,从相对论的角度来看,那些在感叹人人网在离自己而去的人,何尝不是在远离这个以学生为主的社交平台。这就像当你坐上船发现站在岸上的妹子离你越来越远的同时,在妹子看来,其实也是你因为不断的成长在离他而去。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有很多品牌也都并没有伴随我们终身,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动感地带”和《快乐大本营》,我们很多人在毕业之后都将套餐从动感地带换成了更适合自己的全球通,而随着年龄的成长,在我们逐渐接受不了《快乐大本营》的时候,但仍然不妨碍新一代的群体对这个节目继续的趋之若鹜。

当一个品牌不再属于我们的时候,其实并不能代表这个品牌的消亡,相反应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前赴后继,继续使用这个品牌,并将其发扬光大。把这个道理放在社交领域,其实也非常适合。比如在“马航”事件中,大家并没有选择微信朋友圈,而是更喜欢在微博上进行讨论分享,在“刘强东和奶茶MM”的事件中,奶茶MM最终还是选择在人人平台上对此事件进行回应,只是因为在她看来,或许人人网上关心她的人会更多,这里更适合她。所以对于那些黑人人已经形成惯性的人来说,这很可能符合其特定年龄层的审美,但如果将参照体系换为以学生为主的90后,或许人人网对于校园和年轻人社交的定位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

人人网的品牌窄化确实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但在人人网逐渐成为一个不太适合某一部分年龄层的用户时,如何让这群用户释然或许是人人网需要开始思考的一个新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后者这个人群控制着舆论话语权,而是一个品牌在放弃一部分用户时,是否有更好的妥善的处理方式,让用户不产生一种恼怒或者恨铁不成钢的情绪。

在刚刚学习新闻写作的时候,导师曾跟我们说过,新闻虽然是基于事实的分析,但或多或少仍然会夹杂着一些主观意见,而既然是主观意见,一定会有所偏见。但对于这种无法避免的情况,最好的办法是一方面需要尽量保持一个更加全面的看法,另一方面是看能否找到与已经存在的一些不一样的声音。这样既可以不偏离新闻本身的特性,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

“想出名,骂人人;变大V,黑阿里”。当我看到自媒体圈和网络媒体上,标题弹射出“怪胎陈一舟”、“难掩溃烂的底裤”等等字眼……我无力去喝止什么,我只是觉得这种打着新闻自由评论,但其实每个人去踹一脚吐一口痰的做法不是太对。你可以因为你的成长而对某个品牌有一些情绪,但罪不至此,也从来没有人逼着你去嗅探别人的底裤。我有时候无法想象这些遣词造句的人,长什么样子,平时生活中可能也是一个素人?

后记:本人的能量还没有大到可以让人人网跟我产生一些瓜葛,大家也无需用太多阴谋论的揣测。如果说唯一的情结,就是我的大学生活和人人密不可分,我和同学们在上面也从网这从网那的吐槽,但它也并没有错到至死。或许那些黑它的人,会耸耸肩说,别当真,我就是拿喷它出个名,混口饭吃……想到这里也就有点神伤,自媒体究竟谁又能说得清其中的法理情?我特别喜欢张亮大哥的一篇文章,《你嘴里有风暴的味道》,特别是刚刚看完老谋子的电影《归来》后,更隐约觉得始终有一种奇怪的文化或者情绪,在我们身边,几十年来静自流淌。

【请关注“杨君君杂潭”】

本文系作者 杨君君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自己毕业好多年了,但是回忆起上学的日子,回忆起大家都在人人上更新信息互动的日子,还是充满美好回忆的,那时候在人人上说什么话、发什么图都不会有顾虑,做真实的自己就好,从不怕周围的人怎么看,环境单纯呀。上班了就不一样了,有时候发个朋友圈、发个微博、改个QQ个性签名都得寻思半天,同事和领导看到会有什么反应?而且有的时候身不由己,比如同事都在微信里讨论什么话题,你要是不转转,不参与参与,就显得不合群了,就显得不支持领导工作了。。。这些都挺无奈的。但是越这样,我们距离真实的自己越远。所以,人人网回归校园、回归年轻群体挺好。至少学生们可以在这片乐土上尽情互动,尽情播撒欢乐。不管以后是否会继续使用人人网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快乐、你的回忆曾在这里发生过并被封存,就够了。(微笑)路过,随便说说。

    置顶
    作者赞过
    回复 2014.05.22 · via pc
  • (微笑)

    回复 2014.06.11 · via pc
  • 一年来看的关于人人最中肯和有共鸣的文章了

    回复 2014.05.23 · via pc
  • 吃饭睡觉黑XX,已是一种人生态度,这个XXx可以是人人,也可以是某米,也可以是老罗。甚至QQ阿里京东啊。

    回复 2014.05.23 · via pc
  • 不是说被日本人收购了么?还是我被知道了..本人偶尔还是会回去看看..就跟看母校似的

    回复 2014.05.23 · via pc
  • 媒体骂得越凶,证明爱得越深~如果没用过人人的媒体骂人人,只能说明你不了解,为了工作跟风;但是用过人人的媒体还来骂人人的话,就有点否定自己过去的味道了,毕竟你曾经也是用户。

    回复 2014.05.22 · via pc
72
6
73

扫描下载App